開元三年正月十五日,武舉的最高一級也是最後的考試——殿試開始了。參加者便是最後殺出來的二十名進士。皇帝是殿試名義上的主考官,考題是由他身邊的文學院翰林學士所出。
這天早上卯時,天還沒亮,星星依然在閃耀。這時,文武百官早己來到了大明宮。他們在丹鳳門外排成兩排魚貫而入,來到了含元殿。隻見殿前的大銅香鼎中,青煙繚繞。金殿裏燈火輝煌,羽林軍執戟荷槍,鎧甲鮮明,戒備森嚴。不久,景陽鍾和龍鳳鼓,交替響起,天子準備上朝了!隻見無數彩女個個佩環掛翠,手執宮扇走了出來,排列在金殿的兩旁;幾十個金吾將軍威武地走出來,肅立在金殿。
大唐天子唐玄宗頭戴冕旒,身穿赭黃色錦龍袍,繡滿舞爪張牙的金龍,在高力士的攙扶下出來了,然後端坐在龍椅上。
金鑾殿下文武百官一齊跪了下來,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小太監走出來淨鞭三響,殿前供奉站出來高聲地喊道:“皇帝詔令,宣召武舉新科進士入朝殿試。”
門外,早己排好了隊的二十名新進士便安名次先後次序走進了金鑾殿,然後跪下來叩頭山呼萬歲。
“平身。”玄宗招了招手。
進士們便分兩隊站好。
這時,郭子儀乘機抬頭看了看唐玄宗。隻見他年紀三十多歲,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威武,麵如滿月,有一雙丹鳳眼,高鼻梁,三綹長須。想不到自己能在如此近的距離一睹龍顏,郭子儀不禁一陣喜悅,決心發揮自己的才智,消除緊張心理,考好殿試。
殿前供奉又站出來高聲叫道:“殿試開始,首先考的科目是‘七書義’,請各位進士注意,讀到名字者便站出來回答。”
“七書義”就是從七本著名的兵書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先讓進士答出其具體的內容和出處,然後再談自己的看法。
殿前供奉首先唱了郭子儀的名字。郭子儀應聲走出來,然後跪伏在金殿中間。
高力士操著尖尖的雞公聲說::“《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故知勝者有五’何謂‘五’?”
郭子儀俯伏丹墀下朗聲回答:“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郭子儀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周圍文武百官都紛紛點頭稱讚。
郭子儀略停頓了一下,又從容地談起了自己對這五個知勝之道的心得體會。他談了開元二年七月隨薛老將軍出征契丹,在灤河一戰幾乎全軍覆沒的慘重教訓。他認為這主要作為統帥的薛訥違背了孫子總結的這“五個知勝之道”,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而導致了軍隊的失敗。接著郭子儀又舉了武街驛戰役的例子。
他說:“去年八月,我又隨薛老將軍參加了武街驛之戰。戰前,薛老將軍用這‘五個知勝之道’來了解、預測了敵人的實力,然後采取了兩麵夾攻的戰術,所以取得了勝利。”
玄宗聽見這個進士能用自己的實戰經驗來談體會,他感到很高興,便認真地聽下去。
郭子儀抬頭看見皇上聽得津津有味,便停頓了一下繼續講下去:“在這裏最值得稱道的是王浚大將軍,他選出了七百精兵夜襲了大來穀,打得十幾萬胡寇丟盔棄甲。王浚將軍尤其是在‘識寡之用者勝’這一方麵作出了演繹。他敢於用兩千人馬獨擋一麵,這確是有膽有識。如果王浚將軍不是用奇襲這個獨特的戰術來打擊敵人的話,那麼,他這兩千多人馬與十幾萬番兵戰鬥,這無異於虎口驅羊。必敗無疑!”
郭子儀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文武百官莫不嘖口稱讚,玄宗聽後也龍顏大悅,認為這屆武科出了賢才。
“安祿山。”高力士又開始點名了。安祿山應聲走了出來,俯伏丹墀。
高力士開始提問:“《孫子兵法》‘謀攻篇’的開篇明義是什麼?”
安祿山從來不讀兵書,對兵法一竅不通。他懵懵懂懂不知高力士講的是什麼,隻好直搖頭。惹得文武百官都笑起來。
高力士忍俊不笑,他把這一段文字講給安祿山聽:“‘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非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安祿山你談一談這一段的體會吧。”
安祿山聽不懂這一段古文的意思,但他還是聽到了“百戰百勝”這個成語,於是他便說:“我認為‘百戰百勝’就是‘善之善者’,沒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他這麼一說,搞得哄堂大笑,連皇上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安祿山以為是自己講得很好,引得大家笑起來,因此,他也跟著大家笑起來。
大約用了兩個多時辰,這二十個進士就考完了“七書義”,成績最差就是安祿山和史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