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某年的五月十七日深夜,明月當空,繁星燦爛。夏天的夜晚,毫無酷暑,既涼快又舒坦,令人愉悅。
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吃過晚飯後,總愛消磨一段時間。有的坐在自家小院裏乘涼,隨便拉拉家常閑話,談談居家過日之道。或者給那些孩子講講有趣的童話故事。有的則聚在街頭巷尾,一邊用蒲扇驅趕著蚊蟲,一邊古今中外、海闊天空地談論著大千花花世界。
夜半三更,村裏、野外顯得格外寂靜,“哇—哇—哇”幾聲嬰兒的哭叫,格外響亮,傳遍了整個村莊。村東頭一家小院的窗戶依然透著微弱的燈光,哭聲就來自這裏。一個男孩降生了。健壯的男孩,讓爹娘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嬰兒排行第五,這一年是庚辰龍年,孩子屬龍,又見寶貝生來就龍頭虎腦,便給他取名叫五龍。
五龍身前的四個哥姐都先後夭亡。五龍的降生,自然給一家人帶來了無比的歡樂,帶來了殷切的希望。
五龍過百歲這一天,家裏放起吉慶鞭炮,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把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請來慶賀一番。
酒足飯飽以後,爹拿出一本書,娘找來一杆秤,放在炕上,當著眾人的麵讓五龍抓鬮。
爹風趣地說:“五龍如果先抓這書,定能有大出息,將來不是做個宰相,就是當個州官。說不定我的五龍還真能成了一條龍,飛上龍椅當個皇帝老兒呢!”
娘也附和著說:“孩子他爹說的不是吹牛,我也看這孩子不同一般。要是他先抓住秤,不用問,以後也是生意做遍天下的大買賣人……”
書和秤同時放在孩子麵前。五龍見了,連滾帶爬,上前一手抓書,一手抓秤,嘴裏“呀——呀——呀”地大聲叫著。
這可把爹樂壞了。他用手一拍胸脯,然後伸出大拇指誇下海口說:“五龍這孩子來路不凡,定是頂著星星來到人間。以後家裏再窮,就是拉著棍要飯吃,也要供孩子上學念書,再讓他練拳習武。將來進京趕考,保證奪得文武雙狀元。”
娘更是神采奕奕:“我也有種預感,這個小家夥不是一般的孩子。他八成是哪吒轉世,托生到咱的門上來懲惡揚善、為天下窮苦百姓解苦救難、造福人間來了……”
正如二老所期望的,五龍從小天資聰穎,性格穩重,再加上好學多問,很是討人喜歡。
父親年輕時跟人進過拳屋,對於南腿北拳略知一二,並上過幾年私塾,有點老書底。自孩子剛會說話起,就教他識數、認字,背三字經、百家姓什麼的。到六、七歲時,還讓他吟詩作畫,並指點武功套路,練練簡單的少林拳腳。五龍學習認真,練功刻苦,文武兼修,長進很快。
八歲那年,父親和村裏幾個有錢的人家集資辦起了村私塾,並請來了一位德高望重、文武雙全的老先生前來教學。
五龍進了私塾以後,如饑似渴,念書、練武廢寢忘食,刻苦用功。不到二年時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能倒背如流,四書五經、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少林拳腳也越來越精。
一次,先生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鄉考、縣試,決定進行測試,看看哪些學生更優秀,能夠取得好的考試成績。
“同學們,你們有誰能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如果能做出來的請舉手?”
“老師,我能!”先生剛說完,五龍臉上充滿自信,心裏滿有把握地第一個站起來說:“我能做出七步詩。”
頓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全體學生一齊把臉轉向五龍,詫異的目光全部聚在他身上。都在心裏想,就你一個全班最小的“小沒點”,還想逞能做出七步詩?真是不自量力呀!
先生見站起來說話的是五龍,也有點不相信,但他鼓勵五龍說:“五龍啊,你歲數小,但有這種勇於求進、積極向上的精神很可貴,很值得全體同學學習。來!別怯場,你隻管大膽地到講台上來試試看,鍛煉鍛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