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犯中原西夏興兵 贈金牌老祖遣徒(2 / 3)

宋真宗一連征戰十一載,方解了澶州之圍,敗逐契丹,遣使講和。回至汴梁,各文武大臣齊集,遠遠出城接駕。

真宗皇帝回朝後,方知八王去世,不甚傷感,賜諡為忠孝王。其子長的原是太子,真宗那裏得知,八王去世,狄妃又不敢奏明,故聖上隻恨火毀碧雲宮,李妃母子遭,不得太子接嗣江山,自思年將花甲,精力已衰,不如冊立八王長子,以嗣江山。主意已定,次日一早降旨,冊立八王長子為王太子,改名為楨,這一太子年十四歲。又敕旨加封狄妃為王後,八王次子封潞花王,年方十三,繼承父職。於是群臣朝賀,大赦天下。

次年春二月,真宗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載,葬於永定陵。太子即位,是為仁宗。劉、狄二太後並尊為皇太後。癸亥天聖元年,仁宗立正宮郭氏為皇後,美人張氏為貴妃。龍王四太子見有機可乘,施法讓仁宗選龐洪之女為西宮昭儀,龐洪因此入相,龐洪之婿孫秀也由通政司升為兵部尚書。

仁宗即位之後,契丹侵擾之患漸漸平息,而西夏日見強盛,屢思奪占宋室江山,幸虧楊延昭拒敵,多次興師,都未占到什麼好處。延昭死後,其子楊宗保鎮守三關,也是多次挫敗西夏進攻圖謀。西夏敗回之後,養精蓄銳,以圖報複,加之龍王四太子眾嘍羅下凡西夏,附身讚天王、子牙猜、大孟洋、小孟洋、伍須豐等猛將,西夏日漸強大。

這年秋天,西夏王出動四十萬大軍,數十員戰將,讚天王為領兵主帥,子牙猜為副元帥,大孟洋、小孟洋為左右先鋒,伍須豐為中軍,向大宋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很快,鞏昌、鳳翔、平涼、延安幾府都被攻陷,大軍直抵綏德府與山西省偏頭關交界。守三關口主將楊宗保幾次開兵,未分勝負,隻得上本朝廷告急。

這天仁宗上朝,眾文武朝賀畢,值殿官傳旨:“有事出班啟奏,無事退朝。”這時,武班中的兵部尚書孫秀出班奏道:“雄關楊元帥有本上奏。”殿前侍接本,展開在禦案上,隻見上麵寫著:

雄關總領,兼理軍兵糧務事、軍國大臣楊宗保奏:

臣奉守三關二十餘年,向借聖朝威德,陛下深仁,寧謐多年,兵無鋒鏑之憂,將無甲胄之苦。不意西夏國趙元昊賊心不改,稱帝於西羌,於七月興兵四十萬,進攻陝西。全省震動,數府淪陷,直抵綏德,將近三關,臣幾次開兵,未得其利。臣年逾花甲,精力已衰,恐難勝任,懇乞陛下速派良將,統銳師,以解旦暮之危;緩則兵力單薄,雄州之地,恐非吾有矣。並慮隆冬天氣,軍士苦寒,伏望陛下早賜軍衣三十萬,不至興嗟無衣,以致軍士離心,兵民幸甚!天下幸甚!臣冒死謹陳,不勝迫切待命之到!

仁宗看畢,開言問道:“既然元昊作叛,寇陷陝西,眾卿有何良策?”

一言未了,隻見文班中吏部天官文彥博執笏步至金階奏道:“臣思偏頭關與綏德府交界,三關重地,若非楊元帥鎮守,不獨陝西失守,就是鄰省山西也十分危險。今他飛章告急,軍情之危,不言而知,調兵增援,勢在必行。但是北方尚有契丹之擾,朝中謀臣良將,如曹偉、韓琦、種世衡等,皆分守要鎮,此外更無可遣之將,可調之師。惟有一麵出榜求賢,一麵令內外大臣各舉賢能,如有武藝超群,才略出眾,堪當將帥之人,即令其統兵前往增援。同時招兵募勇,挑選健卒,練成勁旅,聽候調遣,並趕辦征衣,即令解送,未知陛下以為何如?”

仁宗點頭道:“依卿所奏。”即降旨內外大臣,各舉所知賢能,聽候錄用。並降旨孫兵部招集兵勇十萬,加緊操練,以備登程。

......

太白金星眼見龍王四太子及眾嘍羅作孽多端,急見龍王,要其召回四太子。

龍王道:“吾兒隻是貪玩,想他不會作孽。等他玩興一過,自會回龍宮。太白金星大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