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製度是做工的頭幾日,重點學習的課程,這些孩子裏雖也有頑劣的,但通過教育課程,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學會相親相愛。
薑劉氏帶著迎春姐妹適當的親臨現場,鼓鼓勁加加油,添個肉加個菜暖人心。
西塘的加工作坊已正式投入使用,但清雅齋東院裏的豆腐坊和化妝品的製作保留。
西塘香皂作坊如今除了製作香皂也製作肥皂,走平民路線,長條狀的模具刻成牡丹、芙蓉、喜鵲報喜等圖樣。
製作香皂和肥皂剩下的廢油也沒丟棄掉,存放在東院的西廂房內、回廊上,大缸小缸幾十不等;臨安府城存放在興慶坊“俏佳人”的後院,都等著雪蓮處理。
靜下心的雪蓮拿廢油練手,經過反複試驗終於在這一日製作出油蠟和甘油。
廢油主要是沒有皂化完全的油、雜質和少量的皂質。
豆腐坊的建成促成了取用鹵水的便利性,在廢油內加入鹽酸加熱攪拌,油脂逐漸凝固成蠟燭,變廢為寶,又能增收。
大頌朝使用的蠟燭有石燭、白蠟、桕燭,其中石燭為石油提煉而成,優點是耐燒,一支可頂普通蠟燭三支,缺點是煙黑且濃。
白蠟是取自蠟蟲的分泌物,白蠟蟲養殖業從淮河一帶興起擴展至江浙地區,且養殖白蠟蟲的收益跟養蠶不相上下,所以白蠟的價格高於黃蠟。
黃蠟是從蜂巢中提取蜂蠟而製成,因量少價高已被淘汰。
桕燭,是用烏桕種子製成,有一層蠟質表皮,是製蠟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蠟,倒進模具內,凝結後便是桕燭,顯著的優點是光亮照人。
蠟燭已成為大頌朝市場上常見的普通日用品,不再似唐朝以前是貴族豪富專享的奢侈品。
在臨安府城有專門製作蠟燭的“修香澆燭作”,在鋪席中,最有名的是“童家桕燭鋪”和“馬家香燭裹頭鋪”。
蠟燭的價格上下不同,宮廷的蠟燭製作豪華,用料精細,價貴也無可厚非,秉燭每條四百文,常料燭每條一百五十文,相當於一名城市下層平民兩三天的收入,所以隻用於朝廷給予官員的奠儀,而坊間民用蠟燭的價錢在二十文左右。
雪蓮在預備做肥皂之前,就早已開始收集如意樓炒菜後的廢油,香皂多用植物油,花生的大麵積種植保證了油料的供應。
說起這化學反應也真真讓人驚喜,油加火堿,皂化後可得到香皂和肥皂,加入鹽酸,就能製蠟,而剩下的廢液過濾後就是無色味甜的甘油。
甘油雖然在古代用途有限也沒辦法提純,但也異常珍貴,化妝品和食品加工都能應用。
甘油作為秘密武器,雪蓮不打算外露。
而蠟燭的定價,因品質好於坊間民用蠟燭,又次於白蠟、桕燭,但相對於這二者,油蠟的成本低廉。
因原材料的無限供應,雪蓮為打開油蠟的市場,給出親民的價格,廢油製蠟一支十八文,好油製蠟,一支三十八文。
不同的階層可以選擇不同的價位,有物美價廉也有精工細作。
鹽酸的加入量,是由雪蓮帶著香露反複試驗。
她計劃從明日起讓男工們搓燈芯,再從清河縣城聘請製蠟的師傅,教授工人們加燈芯澆注起模。
爭取月末去臨安城,完成製作兩種品質各5000支蠟燭的產量。
術業有專攻,蠟燭的製作還是交給行家裏手,價位也不會一成不變,會跟著市場反響進行調整。
蠟燭作坊仍舊隻能存在於西塘,臨安城隻能帶料加工,而不能在當地建作坊。
蠟燭作為日常損耗物,酒樓和酒肆等餐飲娛樂場所是第一大市場,其次是學子要點燈夜讀。
徹夜點燈耗油錢是四至五文,普通蠟燭要三至五根,需要60至100文,而油蠟隻需二至三根,用錢36至54文。
蠟燭投放到市場,商家和百姓自會比對,最終性價比決定銷量,雪蓮相信這油蠟會成為平民百姓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