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少年積澱:骨子裏的商業火苗 二、吃著窩頭做第一單生意
如果仔細觀察當代這些富豪們,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相當一部分富豪在幼年時都飽經貧困的折磨,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窮則思變”。許家印出生於1958年,在那個年代,物質生活很貧乏,許家印家中也不例外。在成功後的一次訪談中,當主持人問到童年生活時,許家印曾回答道:“我的小學在沒有窗戶的茅草房中讀完。六年裏,我都蹲在一個泥台子上聽課並完成作業。高中住校時睡的是大通鋪,每人牆上掛個竹筐,裏麵一年四季都是窩頭。這是我全部的糧食,冬天可以吃一周,夏天隻吃三天,就這樣還是要長毛的。但沒關係,洗洗還可以吃。”
許家印是吃著窩頭長大的,雖然夏天窩頭會發毛,但是相比冬天來說,已經很好了。冬天寒風凜冽,教室四周的牆處處透風,常常是外邊刮大風,裏邊刮小風,可是該寫作業的時候還是要寫作業,於是,每到冬天,許家印的手就凍的通紅,冬天吃的依然是窩頭,硬邦邦的窩頭裏還混雜著冰渣,不僅硬而且像冰一樣冷。別看,許家印從小吃窩頭,但是腦袋瓜子可是聰明的很,大人們口中常說的“小人精”就是說的許家印。因為冬天天氣實在冷,所以,放假回家的時候,小家印便自製了一個小火爐。小火爐是用土製成的,將柴草點燃,然後放上煤炭,一會,煤炭就能燒的通紅,不僅可以暖手,還能順便把窩頭烤熱了吃。就是靠著這個小火爐,許家印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因為吃發黴的窩頭吃壞過肚子,因為在大雪地裏挨凍發過高燒,然而正是這些苦難的生活經曆讓他養成了永遠都不對困難低頭的堅強性格。
小時候的許家印是個喜歡琢磨的孩子,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搞點小發明。據許家印回憶說,小學時學了自然知識後,就對手電筒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挖空心思,要做一個手電筒出來。當小夥伴們放學玩的正歡的時候,許家印早已經悶在屋子裏搞起了手電筒的大工程。從小,許家印就是個執著的人,為了達到目標,走多少路,吃再多的苦,也一定要做,並且做到最好,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意識最後催生了恒大的精品管理模式。
手電筒做到一半,許家印突然發現沒有電池,而且也沒有電線和鐵皮,突然小家印腦子中靈光一閃,為什麼不去垃圾場裏“淘寶”呢?說幹就幹,第二天一放學,許家印便一頭紮進了垃圾場尋寶。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家印經過努力翻尋,終於找到了所需要的廢舊電池,以及電線和鐵皮。很快,手電筒的雛形就有了,但還缺少一個燈泡,於是第二天,許家印毫不懈怠的繼續鑽到垃圾場淘寶。值得慶幸的是,許家印雖然沒有找到燈泡,卻找到了幾隻廢棄的手電筒,不過這幾隻手電筒實在是太舊了,而且都生了鏽,許家印滿腦子都是燈泡,所以也顧不上髒了,直接把手電筒的頭拆掉,拆了好幾個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完好的燈泡。
連上燈泡,手電筒終於發出了明亮的光,看著自製的手電筒,許家印心裏樂嗬極了。除了喜歡搞點小發明,許家印還十分愛好畫畫和釣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頑皮的許家印,最喜歡的還是當孩子頭,帶著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們去站隊,並像教官一樣帶領大家練習立正、稍息,實際上,這時候的許家印已經開始有了朦朧的管理意識。幼年的許家印對於創新和挑戰都十分熱衷,而且做事能夠持之以恒,喜歡鑽研,正是這種一件事不做完不罷休的執著和倔強,為他日後在地產行業中的一枝獨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