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韋斯在讀高中時,遇到了他後來的搭檔傑文·安岱兒,他是一個與狄韋斯有著相同夢想、希望和目標的青年。他們一起計劃創造自己的事業。20世紀50年代末期,他們在車庫裏開始了一項新事業,它後來即演變為現在的安利。
狄韋斯認為,那些夢想擁有自己事業的人,往往隻看重管理事業,而非建立。依他的看法,大多數公司之所以會垮,是因為創立的人想要成為這家公司的經營者。狄韋斯說:“當某人辛苦建立起的事業稍有成長時,他就開始花許多時間去阻止它的成長。自此他們即陷入一個怪罪的階段,他們怪罪每個人,就是忘了檢討自己。”
把你的心從杆上撐過去
一位撐杆跳選手,一直苦於無法超越一個高度。他失望地對教練說:“我實在是跳不過去。”
教練問:“你心裏在想什麼?”
他說:“我一衝到起跳線時,看到那個高度,就覺得我跳不過去。”
教練告訴他:“你一定可以跳過去。把你的心從杆上撐過去,你的身子就一定會跟著過去。”
他撐起杆又跳一次,果然一躍而過。
生命悟語: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遇到問題不論大小,立即動手去解決,你會發現很多事情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難。
其實,真正難解決的是我們麵對困難的心態。
班超與鄯善國王
東漢年間,班超幫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寫《漢書》,但他認為一個男子漢的抱負不應隻在紙筆上,於是棄文從武,參加了對匈奴的戰鬥。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功勳。後來,東漢王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禦匈奴的侵擾,就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帶領著由36人組成的使團出發了。他們首先來到了鄯 (shan)善國。班超晉見了鄯善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我們漢朝的皇帝派我來,是希望聯合貴國共同對付匈奴。我們吃過很多因匈奴入侵而導致的苦,應該攜起手來,同仇敵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一個泱泱大國,國力強盛,人口眾多,不容小視,現在又見漢朝的使者莊重威儀,頗有大國風範,果然名不虛傳,就連連點頭稱是道:“說得太對了,請您先在鄙國住幾天,聯合抵抗匈奴之事,等過兩天再具體商議吧。”
於是班超他們就住下了。頭幾天,鄯善國王待他們還挺熱情,可是沒過多久,班超便察覺國王對他們越來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開他們不見,就是好不容易見上了,也閉口不提聯合抗擊匈奴之事了。
班超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召集使團的人分析說:“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越來越不友好了,我估計是匈奴也派了人來遊說他,我們必須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裏,班超派人潛進王宮,果然發現國王正陪著匈奴的使者喝酒談笑,看樣子很是投機,就馬上回來將這個消息報告給班超。接下來的幾天,班超又設法從接待他們的人那裏打聽到,匈奴不但派來了使節,而且還帶了100多個全副武裝的隨從和護衛。他立刻意識到了事態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就馬上召集使團研究對策。
班超對大家說:“匈奴果然已經派來了使者,說動了鄯善國王,現在我們已處於極度危險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國王被說服,我們就會成為他和匈奴結盟的犧牲品。到時候,我們自身難保是小事,國家交給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說該怎麼辦?”大家齊聲答應:“我們服從您的命令!”班超猛擊了一下桌子,果斷地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我們隻有下決心消滅匈奴,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當夜,班超就帶人衝進匈奴所駐的營壘,趁他們沒有防備,以少勝多,終於把100多個匈奴人全部消滅了。
第二天,班超提著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國王,當麵指責他:“您太不像話了,既答應和我們結盟,又背地裏和匈奴接觸。現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們殺死了,您自己看著辦吧。”鄯善國王又吃驚又害怕,很快就和漢朝簽訂了同盟協議。
班超的舉動震動了西域,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很多小國也表示和漢朝永久友好。班超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生命悟語:
突破心靈障礙,才能超越自己。如果你的意念屈服了,那麼你可能真的就不行了。
到加華有多遠
卡龍老爹有四個兒子。有一天,他把兒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聽說那個地方很富有,我打算派你們去找探一下。但加華離這裏很遠很遠,要翻過許多崇山峻嶺,要穿過草地、沼澤,還要渡過很多的大河,但究竟有多遠,沒人知道。”
卡龍老爹看了看他們,繼續說道:“我決定讓你們四個分頭前往探路。”
四個兒子都驚異於父親的決定,但他們還是服從了命令,帶上充足的物品出發了。
大兒子乘車走了數天,翻過了4座大山,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地,他一問當地人,才知過了草地,還要過沼澤,還要過大河、雪山……便乘車往回走。
二兒子策馬穿過了一片沼澤後,被一條寬闊的大江擋住了去路,望著奔湧的江水,他掉轉馬頭……
三兒子渡過了兩條大河,卻又走進了一片遼遠的大漠,在茫茫的沙漠中,他搜尋著回來的路。
一個月後,三個兒子陸陸續續回到卡龍老爹身邊,將各自沿途所見報告給父親,並都再三特別強調,他們在路上問過很多人,都告訴他們去加華的路很遠很遠。
又過了三天,小兒子風塵仆仆地回來了,興奮地報告父親——到加華隻需十八天的路程。
卡龍老爹滿意地笑了:“孩子,你說得很準,其實我早就去過加華。”
幾個兒子不解地望著父親——那為什麼還要派他們去探路?
生命悟語: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應該果斷,敢於冒必要的危險,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這時還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班超的故事帶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敢於冒險才能超越自己
有一天在深海中,龍蝦與寄居蟹相遇了,寄居蟹看見龍蝦正在把硬殼脫掉,露出了自己嬌嫩的身軀。寄居鱉非常驚訝地說:“龍蝦,你怎麼可以放棄唯一保護自己身軀的硬殼呢?你不怕大魚一口把你吃掉嗎?你現在的情況很危險,連急流也會把你衝到岩石裏去,你最好還是把硬殼穿上吧!”
龍蝦氣定神閑地對寄居蟹說:“謝謝你的關心,隻是你不了解,我們每成長一次,都必須先脫掉以前的舊殼,才能生長出更堅硬無比的新外殼,現在麵對危險,是為了將來發展得更好而做好準備。”
寄居蟹低頭沉思了一下,心想,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尋找可以避居的地方,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使自己成長得更強壯,整天隻是生活在別人的保護之下。一直都在限製自己的發展。
生命悟語:
在人生的旅途中,各種摧折命運之樹的暴風大雪常常會不期而至。你是選擇戰勝還足逃避?卡龍老爹無非是想告訴他的幾個兒子,如果這點苦都吃不了,該如何麵對坎坷的人生?
依靠堅定的信念去冒險
詹姆森·哈代總是喜歡去冒險,盡管朋友們和同事們經常告誡他“不要犯傻”。
他在教學領域所創造的紀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代是愛迪生的一位朋友。在愛迪生發明了電影以後,哈代從電影膠片的片盤中得到了啟發,他產生了一個新的念頭,那就是讓膠片上的畫麵一次隻向前移動一幅,以便讓教師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詳細闡述畫麵所反映的內容。後來,哈代又成功地實現了讓畫麵與聲音同步進行的目標,從而創造了真正的視聽訓練法。被公認為“視聽訓練法之父”。從而使很多來自企業、公益組織、社會團體或軍隊的人士得到了好處。
除此以外,哈代在另一領域的冒險精神也很值得一提。在他的一生中,他不僅在陸上,而且在水中成就斐然。他曾經兩度入選美國奧運會遊泳隊(時隔20年之久),他曾經連續三屆獲得“密西西比河10英裏馬拉鬆賽”的冠軍。
哈代決心在遊泳方麵做出改革,但是當他把想法告訴遊泳冠軍約翰·魏斯姆勒時,卻遭到了嘲笑。後者認為在水裏冒險實在是太危險,何況澳式爬泳早已確立、定型,不需要做任何改動。另一位遊泳冠軍杜克·卡漢拉莫庫也告誡他不要去冒險,否則可能被淹死。而哈代並沒有被淹死。他挑戰傳統爬泳的標準姿勢,從而發明了新式爬泳;今天,我們在世界的每一個遊泳池都能看到它的存在。
哈代被譽為“現代遊泳之父”和“視聽訓練法之父”。
生命悟語:
對於那些害怕危險的人,危險無處不在。如果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請勇敢地麵對現實,而不是劃地為牢。
大魚和小魚
法國洛克小鎮的一群年輕人常常結伴在一泓深潭邊釣魚。令他們奇怪的是,有一個漁夫總是在潭邊不遠的河段裏捕魚,那是一個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嘩嘩地翻卷著,一道道的波浪此起彼伏,這是一段魚根本不能遊穩的河段啊,怎麼會有魚?
年輕人都覺得這漁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麼湍急的河段裏,怎麼會捕到魚呢?有一天,有個好事的年輕人亨利終於忍不住了,他放下釣竿去問漁夫:“魚能在這麼湍急的地方留住嗎?”漁夫說:“當然不能了。”年輕人又問:“那你怎麼能捕到魚呢?”漁夫笑笑,什麼也沒說,隻是提起他的魚簍在岸邊一倒,頓時倒出一團銀光,那一條條魚不僅肥,而且大,一條條在地上翻跳著。年輕人一看就傻了,這麼肥這麼大的魚是他們在深潭裏從來沒有釣上來的。他們在潭裏釣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鯽於和小鰷魚,而漁夫竟在河水這麼湍急的地方捕到這麼大的魚,年輕人愣住了。
漁夫笑笑說:“潭裏風平浪靜,所以這些輕不起大風大浪的小魚就自由自在地遊蕩在潭裏,潭水裏那些微薄的氧氣就足夠它們呼吸了。而這些大魚就不行了,它們需要水裏有更多的氧氣,沒辦法,它們隻有拚命遊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裏的氧氣就越多,大魚也越多。”
生命悟語:
隻有出去闖才會知道風有多大,浪有多高,你才會有戰天鬥地的激情。躺在安樂窩永遠都體會不到那種成功的喜悅,它隻會讓你戀上安逸,平庸一世,碌碌終生!
一隻狗被稱作貓
滿臉的胡須擋住了哈特曼教授的麵孔,使他看上去像一位很凶、很難接近的老師。
學期第一個專題報告發下來,隻有10分的作業,竟被老師扣去了2分,小約翰心裏一陣沮喪。突然,他緊盯住手中的作業,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師剛剛宣布下課,小約翰已經衝到他的麵前。還沒來得及開口,老師卻說:“我的課已經結束,有問題請與我的助手預約,明天上午我會在辦公室裏一對一回答你的問題。”
哈特曼教授辦公室的門半開著,還未看到老師的麵孔,已經聽到教授說:“請進來。”小約翰匆忙地推開門,哈特曼看了看牆上的鍾表說:“你遲到了兩分鍾。”
“對不起,第一次來,剛才走到另一個方向去了。”教授不耐煩地搖了搖頭:“難道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嗎?我隻在乎我們已經約定的時間。好,你今天的問題是什麼?”小約翰拿出考卷,平放在老師的桌上,說:“對不起,我把Hartman寫成Hartmen,把a寫成e,今後我會注意。可是,這個作業總共才隻有10分,因為一個字母就被你扣去了2分。”
“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沒有。”
“如果是這樣,請讓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回答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哈特曼教授在書桌上一筆一畫用大寫字體寫下了HARTMAN,用手指在上麵敲了敲:“這是一個人的姓名,寫錯了,就好像一隻狗被稱呼為貓。你認為這樣的問題不嚴重?”
“我保證不會再發生此類錯誤,對不起。”
“我接受你的道歉。但成績我不會更改!我有我教課的原則。如果一個學生將一隻狗叫成了貓,而我還說他是正確的,那恐怕就是最大的錯誤了。”
這是20年前的一段經曆,在這漫長的20中,小約翰忘記了許多舊事,但這件事卻永遠記得。或許正是哈特曼教授關於“一隻狗叫成了貓”的訓斥,使他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犯了許多錯誤。
生命悟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總是不認真對待小事,認為遇到大事認真一點就行了,小事就馬馬虎虎地應付,得過且過。其實,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認真對待,劉備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不以事小而不認真對待。如果連對待小事都不認真,又談何認真對待大事呢?
森林之王
老虎自恃是森林之王,整天專吃野雞野兔及一些小動物。
有一天,老虎覓食時遇到了一隻牛虻。“不要在我眼皮底下打擾我覓食,否則我就吃了你!”老虎生氣地吼道。
“嘻嘻,隻要你夠得著就來吃呀。”牛虻嘲笑老虎,並且爬在老虎鼻子上吸血。老虎用爪子抓,牛虻又飛到虎背上,鑽進虎皮中吸血。老虎惱怒地用鋼鞭一樣的尾巴驅趕牛虻,牛虻越鑽越深,老虎躺在地上打滾妄圖壓死牛虻。牛虻立刻飛走了,不一會兒就引來了一大群牛虻,群起而攻之。沒過多久,老虎便奄奄一息了。
生命悟語:
“把a寫成e”似乎無關緊要,可是如果將“狗叫成了貓”會是什麼結果呢?
人們從來認為大錯是錯,小錯便不是錯。殊不知,“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有時小錯恰恰會導致更慘重的敗局。
沒有見麵的麵試
有個人到一家廣告公司麵試。當時他很自信,他專業成績好,年年都拿獎學金。廣告公司在這座大廈的18樓。這座大廈管理很嚴,兩位精神抖擻的保安分立在兩個門口旁,他們之間的條形桌上有一塊醒目的標牌:“來客請登記。”
他上前詢問:“先生,請問1810房間怎麼走?”保安抓起電話,過了一會說:“對不起,1810房間沒人。”“不可能吧,”他忙解釋,“今天是他們麵試的日子,您瞧,我這兒有麵試通知。”那位保安又拔了幾次:“對不起,先生,1810還是沒人;我們不能讓您上去,這是規定。”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他心裏雖然著急,也隻有耐心地等待,同時祈禱該死的電話能夠接通。已經超過約定時間10分鍾了,保安又一次彬彬有禮地告訴他電話沒通。他當時壓根也沒想過第一次麵試就吃了這樣的“閉門羹”。麵試通知明確規定:“遲到10分鍾,取消麵試資格。”他猶豫了半天,隻得自認倒黴地回到了學校。晚上,他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先生,您好!也許您還不知道,今天下午我們就在大廳裏對您進行了麵試,很遺憾您沒通過。您應當注意到那位保安先生根本就沒有撥號;大廳裏還有別的公用電話,您完全可以自己詢問一下;我們雖然規定遲到10分鍾取消麵試資格,但您為什麼立即放棄卻不再努力一下呢?……祝您下次成功!”
做好一塊蘋果餅
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入學典禮上,校長每年都要向全體師生特別介紹一位新生。
這次,校長隆重推出的,是一位自稱會做蘋果餅的女同學。大家都感到奇怪:怎麼隻推薦一個特長是做蘋果餅的人呢?最後校長自己揭開了謎底。
原來,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寫自己的特長,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諸如運動、音樂、繪畫等,從來沒有人以擅長做蘋果餅為賣點。因此,這位同學便脫穎而出。
這真是一位聰明的學生。如果當初她填上“擅長廚藝”,結果會怎樣?肯定不會像“做蘋果餅”這麼打動人心。其實,那些填寫運動、音樂、繪畫的,可能也就是會打打羽毛球、吹吹口哨或者畫幾筆素描。但是。他們不敢那樣寫,非要用一個大而籠統的概念把自己的特長掩蓋起來。
生命悟語:
使人疲憊不堪的不是遠處的高山,而是鞋子裏的一粒沙。
——伏爾泰
生活中,將你擊垮的有時並非那些巨大的挑戰,而是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情、小錯誤。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災難降臨時,人們常會因恐懼而本能地產生一種巨大的抗爭力量。然而,當困擾你的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你就可能束手無策了,因為它們是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微不足道。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錯誤,卻往往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事實上就是這樣,小的錯誤或過失如果不及時改正,就會慢慢釀成無法彌補的大錯。因此,我們對小的錯誤忽視不得。
農夫與神明
有個農夫,他的小麥先是遭受蝗蟲肆虐,接著又是洪水泛濫。雖然他家仍有足夠的糧食,不致挨餓,但情形實在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於是他就找到神明,祈求神明給他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
“求神明給我足夠的陽光與晴天;下的雨不要太多,剛好就好了;不要有病蟲害;另外還要有令人感覺舒爽的和風。”
神明同意了農夫的請求,一切都依他所願的實現了,農夫也看著他的農作物長得又高又漂亮,於是他跪下雙膝,由衷地向神明表達他的感激之情,但就在這時候,遠處傳來他妻子的哭聲。原來,他妻子撥開小麥的外殼時,才發現到外殼裏空無一物——因為小麥在毫無外力的幹擾下長得太好了,反而結不了實。
於是,農夫又跪在地上,但他繼續禱告的卻是:“神明啊!求你明年賜給我足夠的麻煩,好讓我的小麥能長得壯實一些。”
隻有死人沒有問題
有個企業家坐在餐廳的角落裏,獨自一個人喝著悶酒。一位熱心人走上前去問道:“您一定有什麼難題,不妨說出來,讓我給您幫幫忙。”
企業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太多了,沒有人能夠幫我的忙。”
這位熱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企業家明天到他的辦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企業家如約前往。這位熱心人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企業家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熱心人用車子把企業家帶到荒郊野外,倆人下了車。熱心人指著墳場對企業家說:“你看看吧,隻有躺在這裏的人才統統是沒有問題的。”企業家恍然大悟。
生命悟語:
一己應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
及時修補小破洞,可避免以後修理大漏洞。
看似不重要的事也應該馬上處理,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千萬不能一拖再拖。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嚴格掌握時效性,絕不能拖延到明天,以免付出更多的代價。
老鼠實驗
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做了一個前人從未做過的老鼠實驗。
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一分為二區別對待:第一組享受“最惠國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讓其飽食終日;第二組享受“歧視待遇”,隻提供相當於第一組60%的食物以餓其體膚。
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組飽老鼠難逾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組餓老鼠壽命翻番,享盡高年方才壽終正寢,而且皮毛光滑,皮膚繃緊,行動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尋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飽老鼠略高一籌。
後繼科學家觸類旁通,擴大範圍驗及細菌、蒼蠅、魚等生物,又發現了驚人相似的一幕幕。為論證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類而皆準,科學家又以與人類同源共祖的猴子做實驗,結果如出一轍,難分左右。
奇跡
在一個位於野外的軍用飛機場上,一位名叫桑尼耳的飛行員正在專心致誌地用自來水槍清洗戰鬥機。突然,他感到有人用手拍了一下他的後背。回頭一看,他嚇得大叫一聲,拍他的哪裏是人,一隻碩大的狗熊正舉著兩隻前爪站在他的背後!桑尼耳急中生智,迅速把自來水槍轉向狗熊。也許是用力太猛,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自來水槍竟從手上滑了下來,而狗熊已朝他撲了過去……他閉上雙眼,用盡全部的力氣縱身一躍,跳上了機翼;然後大聲呼救。
警戒哨裏的哨兵聽見了呼救聲,急忙端著衝鋒槍跑了出來。兩分鍾後,狗熊被擊斃了。
事後,許多人都大惑不解:機翼離地麵最起碼有2.5米的高度,桑尼耳在沒有助跑的情況下居然跳了上去,這可能嗎?如果真是這樣,桑尼耳不必再當飛行員了,而應當一名跳高運動員,去創造世界紀錄。
後來,桑尼耳做了無數次試驗,再也沒能跳上機翼。
生命悟語:
人生路上出現各種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麵對的勇氣。成功旅途中隻要有問題,就有成功的希望;隻要敢於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前進。
別怕被燒傷
在一次火災中,一個小男孩被燒成重傷,雖然經過醫院全力搶險他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他的下半身還是沒有任何知覺。醫生悄悄地告訴他的媽媽,這孩子以後隻能靠輪椅度日了。
一天,天氣十分晴朗,媽媽推著他到院子裏呼吸新鮮空氣,然後媽媽有事離開了。一股強烈的衝動自男孩的心底湧起:我一定要站起來!他奮力推開輪椅,然後拖著無力的雙腿,用雙肘在草地上匍匐前進,一步一步地,他終於爬到了籬笆牆邊。接著,他用盡全身力氣,努力地抓住籬笆牆站了起來,並且試著拉住籬笆牆行走。未走幾步,汗水從額頭滾滾而下,他停下來喘口氣,咬緊牙關又拖著雙腿再次出發,直到籬笆牆的盡頭。就這樣,每一天男孩都要抓緊籬笆牆練習走路。可一天天過去了,他的雙腿仍然沒有任何知覺。他不甘心困於輪椅的生活,他握緊拳頭告訴自己,未來的日子裏,一定要靠自己的雙腿來行走。終於,在一個清晨,當他再次拖著無力的雙腿緊拉著籬笆行走時,一陣鑽心的疼痛從下身傳了過來。那一刻,他驚呆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走著,盡情地享受著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鑽心般的痛楚。
從那以後,男孩的身體恢複得很快。先是能夠慢慢地站起來,扶著籬笆走上幾步。漸漸地他便可以獨立行走了,最後有一天,他竟然在院子裏跑了起來。自此,他的生活與一般的男孩子再無兩樣。到他讀大學的時候,他還被選進了田徑隊。他就是葛林·康漢寧博士,他曾經跑出過全世界最好的成績。
生命悟語:
幸福、安逸的環境並非都是好事,人生注定要去麵臨諸多不幸和挫折,逆境也是一筆財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即使今天你很安逸,明天痛苦也可能會接踵而至。
逆境可以鑄造一種堅強的意誌品質,磨難是成功必經的一條路,不幸和挫折可以成就一個偉大的人。
掉進枯井的狗
一條狗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它的主人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它出來。但是,那口枯井實在太深,幾個小時過去了,這隻狗還在井裏痛苦地狂吠著。最後,主人決定放棄,他覺得這條狗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以免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於是,主人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填平,也把井裏的老狗埋了,以免它更痛苦。
主人和鄰居們找來各種工具,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在井中奮力向外跳的老狗看到了頭上落下來的泥土,開始明白自己的處境。起初它叫得很淒慘,但過了不久,這條狗就安靜下來了。井邊有人感到奇怪,就探頭往井底看,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令人吃驚的一幕: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這條狗的背上時,它就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這隻老狗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慢慢地,它越來越接近井口。沒過多久,這隻狗便上升到井口,它一躍而出,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跑開了。
扼住命運的喉嚨
貝多芬發覺自己失去聽力的時候隻有二十六七歲。一天,他和朋友到野外散步,朋友們聽到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讚歎道:“這笛聲多麼優美呀!”貝多芬側耳傾聽,可他什麼聲音也沒有聽到。他們繼續往前走,朋友們又聽到牧童清脆的歌聲,又讚美道:“這歌聲多麼動人!”貝多芬在全神貫注地聽,仍然什麼也沒聽到。貝多芬這才知道自己的耳朵聾了。
對於音樂家來說,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耳朵更珍貴呢!音樂家要用耳朵去辨別音的高、低、強、弱,要用耳朵去欣賞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和多變的節奏,音樂就是聲音的藝術啊!這個打擊對年輕的貝多芬來說,來得太突然、太可怕了。
貝多芬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他絕望,甚至想到了自殺,連遺囑都寫好了。但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以後,貝多芬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因為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他對別人說:“是藝術,隻是藝術挽留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完成之前,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貝多芬勇敢地向命運展開了挑戰,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豪邁地寫道:
“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休想使我屈服!”
這句話成為貝多芬一生的座右銘。
貝多芬比以前更加發奮、努力。他向朋友們描述他耳聾以後爭分奪秒的緊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