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地域不同藥量需加減(1 / 2)

講座七:病同地不同——不同地域的同病不同醫 地域不同藥量需加減

西、北用藥重,東、南用藥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人的體質特點也各不相同,所以用藥劑量也隨著人的體質有所區別。我國西、北氣候寒冷幹燥,又多風沙,人們肌膚腠裏致密,凡遇風寒用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藥時,當用重劑疏通,才能獲效;而東、南方近海,炎熱潮濕,人們肌膚腠裏疏鬆,如遇風寒則不必重劑便可疏泄。濕氣重的地區,如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附子用量較其他地區為大,療效才佳。因此一般來說北方人用量宜重,南方人用量宜輕;西方人用量宜重,東方人用量宜輕。當然這是指總的情況,對於個別患者,仍當別論。

我們經常能看到,中醫大夫在給人看病時,常常會對同樣症狀的病人開出同樣的藥方,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然這些藥方相同,但藥物的用量卻是不同的。漢代醫聖張仲景就認為,對待病人,必須要因人、因地、因時進行治療,那麼,這兒的“因人、因地、因時”究竟是指什麼呢?

中醫講治療疾病要因人因地因時製宜,就是指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病人的體質,不同的治療時間、不同的治療地點來運用不同的藥物,而且要在處方的藥物用量上來嚴格的區別。這就是中醫學上所講的辨證施治。

中醫學認為,治病用藥的藥量和不同的地域有緊密的關聯,中醫把藥物分為寒藥和熱藥,就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也是一些地方潮濕,一些地方幹燥,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中藥藥效的發揮,所以高明的醫家在選擇用藥時就非常注意藥量的把握。

藥材的療效與產地有關

?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從藥名、產地、形態三方麵闡述了藥材的療效與產地的關係。書中講到:“案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以前,當言外國,今郡縣之名,後人所改爾,自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曆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此緣故也……”。明確的指出了就地取材產生的混亂和藥效不夠產生的不良後果。同時他還指出,同是“蜀藥”、“北藥”,也要精選,要注意小環境地藥材質量的影響。

??唐代藥王孫思邈編著的《千金翼方》中,也特別強調“用藥必依土地”。由於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份、氣溫和光照等諸方麵因素,使藥材的品質各不相同,對於同一種藥材,即使長成後其外形看不出多大明顯變化,但其內在的有效含量即特有藥效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在藥材的用量上也必須考慮到這個因素,對於不同產地的同一種藥材,藥效高的可以適量減少,而藥效差的不妨多用一些。

小提示:

地域的不同,同樣的藥物用量上也是不一樣的,南方偏熱,北方偏寒,東方就偏溫,西方就燥。那麼這些偏濕的地方,我們就用一些燥烈的藥物,有時還可以多用一些,而偏燥的地方,燥烈的藥物一般就不用,如果非用不可,藥物的用量也要讓它小一些。

吃火鍋亦要“因地製宜”

重慶人大都喜歡吃火鍋,並且不分冬夏,冬天吃火鍋,驅寒保暖;夏天吃火鍋,渾身舒坦。高先生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和大多數重慶人一樣,是吃火鍋長大的。他對火鍋情有獨鍾而且要求不高,夠麻夠辣就行。朋友聚會,同事聚餐,幾乎每個禮拜他都要吃上那麼四五回火鍋。用他的話就是:重慶人嘛,就要有重慶人的樣,每周不來上幾回火鍋,那還叫重慶人嗎。盡管如此,高先生的身體幾乎都沒出現過什麼毛病。對於這一點,高先生也特別自豪,覺得自己天生是麻不倒辣不怕的人物。

後來由於工作的原因高先生來到了北京,初來北京的時候他依舊按照在重慶的生活習慣過著日子。由於北京天氣寒冷,所以高先生幾乎天天都往火鍋店跑。不想一個禮拜後高先生開始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腔潰瘍、口唇幹裂、小便赤黃等症狀。高先生嚇壞了,趕快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這是吃火鍋吃上火了。高先生十分納悶:我吃火鍋從不上火呀。經過醫生詳細的解釋,高先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吃火鍋上火,是與重慶北京兩地的氣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