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八: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幾點 談陰陽失衡:何時補陰,何時補陽
陰陽平衡是人體的最高境界,偏陰偏陽都是病,陰陽兩安,則天下無事。在茫茫宇宙中,很多都是陰陽論:比如男為陽、女為陰;體表為陽、內髒為陰;皮膚為陽、肌肉筋骨為陰。陽是活躍的、上升的。陰是靜止的、下降的。他們一個在外,完成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一個在內,為身體不斷地儲備和提供能量支持。
陰陽失衡易得病
中醫的病機主要就是陰陽失衡,中醫辨證論治就是辨清髒腑陰陽氣血失衡的部位,然後通過處方用藥用以糾正陰陽的失衡,病就會好了。
拿高血壓來說,從中醫角度來說,高血壓的病機最常見的就是陰虛陽亢。記得還在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得了高血壓,休假去了,後來老師好了,是中醫治好的,中醫說老師的高血壓是陰虛陽亢引起的。陰虛陽亢,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中醫的陰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我學中醫更加體會到陰陽平衡的重大意義。高血壓的主要病因是陰虛陽亢,大部分是肝腎陰虛導致肝陽上亢,從而引起陰陽失衡。所以要想治好高血壓,就要通過滋養肝腎之陰,以平抑肝木,血壓便能降下來,這是治本。所以高血壓可以通過中醫調節陰陽達到治本的作用,而平衡陰陽的目的就是為了治本。
我們知道,陰陽要體質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不生病,陰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去辨別人體中哪幾個髒腑發生陰陽失衡,然後通過處方用藥糾正陰陽失衡、恢複髒腑的平衡,這樣病就會好了。
陰陽失衡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呢?
第一,陰陽輕度失衡可導致人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第二,陰陽中度失衡導致疾病、早衰。
第三,陰陽重度失衡導致重病。
第四,陰陽離絕則生命終止(死亡)。
所以,無論中醫治病或養生都與維持陰陽平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陰陽失衡後都表現出什麼症狀?
“過盛”時為亢盛。冬天陰盛,所以寒冷,夏天陽盛,所以炎熱。當天人一體,人體是如此。陰陽也是如此。當人體出現寒熱的病症後就要“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不足”則為虛衰。如果陰陽一方出現了虛衰,亦可引起寒熱之象。陰虛則熱和陽虛則寒。陰虛不能製約陽,導致陽亢盛而熱,同理,陽虛不能製約陰,則陰亢盛而為寒。
陰虛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脈細數、盜汗、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陽虛主要表現為舌淡胖怕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虛等。 陰虛陽虛都是虛,都是不足,要維持他們的平衡和常態,就要進補。
為什麼說春夏養陽、秋冬要養陰?
春夏時陽氣上升,是陽長陰消的階段。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此時宜順應氣候的特點,隨這種陽長的趨勢來養陽。春夏兩季陽氣盛,陽虛之人,此時養陽可得天助。秋冬時陰氣上升,寒冷給萬物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此時宜順應陰長的趨勢養陰。而秋冬兩季陰氣盛,陰虛之人需滋陰養液。
春夏養陽需要注意些什麼?
春夏陽氣生發,盛達於外,而胃中虛冷,可適當多吃薑、蒜。按照“春夏養陽”的理論,在飲食上就要注意清淡些、少油膩。即使在春夏也不要過多地貪涼飲冷,如過多地喝冷飲、冰鎮啤酒,或過量地吃冰激淩等,這樣做都不好,尤其是老人和幼兒,會傷到脾胃的陽氣。但還需要提醒的是“養陽”並非“補陽”,所以人參、鹿茸等大補之物,非陽虛之人,春夏還是不沾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