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八: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幾點 用藥的三種誤區心理(1 / 2)

講座八: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幾點 用藥的三種誤區心理

時下,治療藥、保健藥、營養藥、滋補藥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治療、保健需求。但遺憾的是,由於醫藥知識的匱乏,人們對藥品盲目濫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已成為嚴重的“藥害”。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以下幾種用藥的錯誤心理非常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錯誤心理一:從眾心理。

凡是廣告宣傳中的藥物、凡是別人用了有效果的藥物,就積極試用。而且不少人迷信新近推出的高價藥、新藥、特效藥,似乎治病非它們不可,對一般常用藥不屑一顧。事實上,藥物的藥效因人而異、因病而異,並非某種藥物對人人都適用。

錯誤心理二:保險心理。

老百姓對中藥素來親近,理由是“中藥治本”,認為服中藥比西藥保險。中藥作為“偉大寶庫”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長期以來,懷著“中藥無毒副作用”、“吃中藥最安全”等心理的大有人在。似乎吃中藥不必要限嚴格的劑量,服用方法也用不著過於講究。其實中藥“有病治病,無病也能強身”的說法是錯誤的。

殊不知,凡是藥物都具有兩重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這就是俗話說的“是藥三分毒”的意思。中藥同樣要經肝髒解毒、腎髒排泄。中藥服用過量也會發生中毒,如附子、草烏可引起心律不齊,甚至心髒停搏。臨床上曾發生過服用人參,因“虛不受補”致大出血未及時得到搶救而喪命的。一定得克服如此保險心理,應在科學、合理上多加考慮。

錯誤心理三:速效心理。

忽視或缺乏預防、保健意識,寄希望於得病後立即吃藥、立即輸液,病情很快就好。於是乎,既看中醫,又看西醫,聽風就是雨,盲目濫投醫,亂吃藥。剛吃完藥,如果沒有馬上見效,就懷疑一切,疑神疑鬼,甚至為了早日康複,自行加大藥量。往往是“西藥一大把,中藥一大碗”,結果適得其反,“把胃給吃敗了”。到頭來,弄成個胃鏡檢查:胃糜爛,還不知其緣由。

其實任何一種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是有一個過程的;另則一味強調藥效,而忽視了疾病康複是藥效、心理等綜合效應在起作用也是錯誤的。

總之,上述用藥心理都是不可取的。隻有正確、辯證認識藥物,合理用藥,豁達、樂觀地對待疾病,與醫護人員緊密配合,才能藥到病除,早日康複。

小提示:

用藥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治愈疾病,但並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如願以償。有時,即便醫生的診斷與用藥都正確無誤,但由於患者用藥不講究科學,不夠規範合理,從而導致疾病遷延不愈,甚至越治越複雜,越治越厲害。

身體虛弱慢慢補

身體虛弱的人,稍為吃一點補品,就口舌生瘡,徹夜不眠,腹脹屙瀉,這叫虛不受補。虛不受補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補不得法,有的因補不得時令,有的卻因素來體虛,不能承受峻補之品。往往先由消化不良,進一步影響吸收機能低落,身體缺乏營養,形成氣虛血弱。氣虛血弱反過來影響消化吸收機能,於是吃一些補品就引起不良反應。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的藥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托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用黃芪調理虛不受補,不妨用下列方法:開始時用少量黃芪每日煎水,代茶作為日常飲料。可用黃芪20~30克煎水飲用,若春夏之日,則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則加3~5枚南棗,用800克水煎至500克當茶飲用。依此法飲用3~5天,待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采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從此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