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啼笑皆非 第三節李選侍“移宮案”(2 / 2)

禦使左光鬥也明白指出,殿下已經16歲了,內有忠直老成的內官盡職,外有朝中重臣輔佐,哪裏還用得著李選侍像照顧嬰兒一般貼身相隨呢?恐怕她是借撫養之名行專製之實,如此一來,武則天之禍就不會太遠了。

況且李選侍並不是朱由校的親生母親,一個16歲的少年,這一切雖然不能完全看得真切,但個中利益關係也必是心中有數。再加上李選侍對朱由校的“藏匿”,所以他對李選侍更沒有什麼好感。聽大臣們說得有理,他也不再含糊,立即發布上諭,說移宮已有聖旨,冊封貴妃一事尊卑難稱,著禮部再議。但就連這番“客氣”也沒得到大臣們的支持,他們直諫說,李選侍並非忠誠愛國之人,萬一封典得行,專權用事,恐怕難以抑製。

事已至此,李選侍的春秋大夢也該醒了。朱由校命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另外,他還下令收捕了李選侍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理由是他們涉嫌偷盜大內庫藏。這些個太監不知是忠貞不二,還是在這場養子與養母的對弈中,選錯了對象?總之,他們成了這場對弈中的“犧牲品”。

這時,已經賴著不走很久的李選侍隻得妥協。九月初五,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失敗的李選侍抱著女兒,徒步從乾清宮走向了宮中妃嬪“養老院”——仁壽殿噦鸞宮。這件震動宮闈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了寶座,是為明熹宗。

但是,李選侍雖已“移宮”,但案件好像卻並未結束。李選侍住進“養老院”之後,噦鸞宮忽然起了大火,經守衛們的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於是,李選侍的餘黨們四處散播謠言說,“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且還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也就是說朱由校派人做了此事,報複李選侍之前的種種惡行,這些就是想給登基不久的朱由校安個不孝的罪名。但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至此,“移宮”風波才算全部告一段落。

李選侍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她自己的計謀,還是一手把她送到明光宗麵前的鄭貴妃合謀,這已經是一個謎了。但是,她想通過控製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卻是事實。如果一旦成功,大明朝可能就會出現另一種氣象了吧?不過,按照李選侍的風格來看,她當家做主並不會把末日的大明朝推向複興,隻是另一番敗壞罷了。

現代啟示錄

有智有謀方可製勝

李選侍的“賴著不走”的行徑最終失敗了。分析下來,也是必然的。她除了“賴著不走”之外,就沒出來點其他什麼明智的舉動,而且又勢單力孤,怎麼可能成功?其實,這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20世紀90年代,一個帶著兩個兒子獨自生活的農村寡婦遇到了一件難事。她們村要規劃通街,而不巧她家正好在規劃線上需要拆遷。按照她的想法,隻要村裏能夠妥善安置他們一家,她就同意拆。可是村裏給的條件她不同意,因為鄰居家大嫂親口告訴過她村裏給的條件,可是到她這裏卻不一樣了。

於是,她便去找支書理論。支書回答她說,那是因為她鄰居家“無賴”。她一聽更不樂意了,什麼叫“無賴”?別人能給,她就不能給?這不是欺負孤兒寡母嗎?找村裏交涉了幾次之後,還是沒有達成一致。無奈之下,她隻能用了另一種辦法。

一天上午,鄉政府門口來了三個人。那個農村婦女帶著兩個兒子坐在鄉政府的大門正中央,怎麼拉也拉不走。於是,工作人員把她帶到了招待室,說有問題可以先跟他們說。那個農村婦女怎麼也不說,非得見鄉長,還說一天見不到鄉長,她就一天不走,天天睡在鄉政府門口。工作人員隻得向上麵彙報,於是鄉長就接見了她,並了解了相關情況。最後,事情按照她的要求圓滿解決了。

所以說,有些事情在非常時期隻能用非常手段,但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找到很好的借力點促使目的實現。

首先,這種作為一種非“正常”、不“高雅”的行為,在輿論上不占優勢。那麼,就要用智慧,有計劃地實施。場合、時間、見證人、步驟等,都要在計劃內,你還要明白就地打滾、哭鬧、吵嚷根本解決補了問題。另外,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樣,有智有謀方可順利地達到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