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二節傳國玉璽的追蹤報道(1 / 3)

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二節傳國玉璽的追蹤報道

曆史反光鏡

傳國玉璽在古代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作為皇權的象征之一,曆來得到皇帝們的重視。在爭奪政權、朝代更替時,“玉璽”都是誌在必得之物,沒有它,至尊的皇權似乎就缺少了什麼。可是,它卻在流傳1000多年後神秘地失蹤了。

中國人用印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秦朝時,有了璽、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的則稱之為印。“傳國玉璽”命名的由來也始於秦國,秦始皇下令以玉作為曆代帝王相傳之玉璽。那傳國玉璽長什麼樣呢?它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秦始皇死後,曆代帝王都相信此物為“受命於天”的信物,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象征而存在。有了它,就是天命所歸,大勢所趨。如果玉璽丟了,就是氣數已盡,王道盡失。如果皇帝沒有傳國玉璽,是很沒有底氣的。

傳國玉璽取之於“和氏璧”。話說春秋時期,楚國有個采石的人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采石,看見一隻鳳凰棲落在一塊青石上。鳳凰是中國的神鳥,沾天地造化、萬物靈氣,“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卞和看見後,心裏一動,認定這塊石頭必是寶物,於是便把它獻給了當時的君王——楚厲王。可是寶物常有,識寶之人不常有,這塊稀世寶玉一出場時,並沒有得到賞識。楚厲王找了一個玉工辨識,結果玉工鑒定為石頭。楚厲王非常生氣,以欺君罪砍了卞和的左腳,卞和並沒有因“喪腳”之痛就不再相信這是塊寶玉了。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就又去獻玉,這次他被砍了右腳。因為一塊貨真價實的寶玉被砍去了兩隻腳,卞和的冤屈就不用說了。到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了,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讓人把寶物剖開,果然是寶玉。這塊玉便被稱之為“和氏璧”。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楚國從此把其視為國寶。楚威王時,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便將和氏璧賞賜給他。但是不久後,昭陽卻將它弄丟了。有人懷疑是被昭陽的門人張儀偷走了,於是拘張儀審訊。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後來到了秦國,被拜為相。就這樣,和氏璧初入宮廷就沒了蹤影。

一直到了戰國時候,和氏璧又出現了。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後,就動了心思,打算把它據為己有。他寫了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換那塊和氏璧,趙王看完信後左右為難。一方麵,他不相信秦王當真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另一方麵,他又擔心如若不從,秦王會借此派兵來強取。上卿藺相如便請命持璧前往秦國,並保證一定“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拿到和氏璧之後果然不提交換城池之事。藺相如看事情不對,便對秦王說,和氏璧上有點毛病,要把和氏璧拿過來指給他看。秦王一聽,就趕緊叫人把和氏璧拿來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後,在宮殿裏的柱子前站定,指責秦王的背信棄義。他說,秦王想要得到和氏璧,就得拿城池來換,如若強取,他寧願跟和氏璧一塊撞到柱子上,玉毀人亡。秦王怕他真把和氏璧撞壞了,不敢強取,隻得安慰他說,一定把城池劃給趙國。藺相如知道秦王不會想把城池給他們,就拖延時間騙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在他送和氏璧來秦國之前,趙王齋戒了五天,還舉行了非常隆重的送玉儀式。秦王想要接受這塊寶玉,也得以同樣的“規格”迎取寶玉。秦王同意了。

藺相如回到住的地方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樣子,把和氏璧藏好,偷偷地從小道回到趙國去了。

五天之後,秦王把藺相如找來,要跟他“交接”和氏璧。藺相如坦然地對秦王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如果秦王真有誠意用城池來換,他們趙國一定會如期把和氏璧送來。秦王知和氏璧已不可得,隻得讓藺相如回去了。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可惜了藺相如以身保玉,最後和氏璧卻還是到了秦國手裏。

多年後,秦國滅趙,和氏璧最終被秦國所得。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稱始皇帝。命人將和氏璧雕琢為璽,作為傳國玉璽。稀世寶玉和氏璧有這番際遇,也算得其所哉!玉璽做工精致,氣象威嚴,既是巧奪天工的工藝品,也充分體現了皇帝的獨尊和無上權威。從它的第一任主人秦始皇開始,傳國玉璽便命運坎坷,數遭流離之苦。

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過洞庭湖口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於是,秦始皇不知哪來的靈感,就把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霎時就風平浪靜。傳國玉璽第一次失蹤。八年後,玉璽又被找了回來。

秦子嬰元年冬,劉邦率軍攻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傳國玉璽。劉邦建漢即位時,傳國玉璽歸漢。既然改朝換代了,傳國玉璽也跟著姓漢了。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故被稱為“漢傳國璽”,也稱“漢傳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