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傳國玉璽由太皇太後王政君保管。王莽篡位自立前,自然也想得到這權力的象征,就派堂弟前去索要,逼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王政君很生氣,一氣之下就把玉璽摔在了地上,玉璽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上了。
王莽篡位不成反被殺,玉璽被校尉公賓所得,輾轉傳到光武帝劉秀手中。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可能逃亡得太匆忙,竟然忘記帶傳國玉璽了。傳國玉璽第二次失蹤了。後來無意中被孫堅得到,沒多久就落到了這期間最活躍的袁紹手中。
袁紹失敗後,玉璽又到了被曹操挾製的漢獻帝那裏。曹丕代漢獻帝禪位後,傳國玉璽就落入了曹丕之手。前麵有劉邦的改名,曹丕便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之後,傳國玉璽幾經輾轉,先後歸於晉之司馬氏及五胡十六國的幾個君王。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同時也沒忘了拿走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將玉璽投到了棲霞寺的井中。一個精明的僧人下井撈出玉璽好好收藏了起來,後來他的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
楊堅建立隋朝後,滅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也傳到了隋朝。隋滅後,蕭皇後攜太子元德帶著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因此,大唐初建時並無傳國玉璽,唐太宗隻得讓人刻了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 玉璽。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皇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了唐朝。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勢力四起。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又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也隨之到了後唐。後唐被契丹擊敗後,廢帝李從珂登樓自焚。玉璽自是不怕火燒,但卻再次失蹤了。
之後,傳國玉璽的蹤跡就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有謠傳說見到過傳國玉璽,隻是一直難辨真假。以後的皇帝雖也都有自己的印章,不過都不是通用了。
郭威建後周後,曾經到處尋找過傳國玉璽,但始終一無所獲。無奈隻得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塊,一直傳至北宋。到了北宋哲宗年間,相傳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一塊玉璽,覺著跟自己聽說的傳國玉璽很是相似,就送進了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其為始皇帝所製傳國玉璽。然而,據後人考證,這塊玉璽並不是什麼傳國玉璽,隻是蔡京等人為了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宋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農夫發現的“傳國玉璽”被金人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其後幾百年間,幾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傳國玉璽重現的消息,但據傳多為統治者為證明自己“受命於天”而編造的謊言。
而相傳元順帝時,將傳國玉璽帶入漠北,為其後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後,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並稱皇帝。但清朝共搜羅了玉璽39塊,其中倒是有一塊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但經乾隆驗證那是贗品。
1912年11月,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又不見了蹤影。直到今天,始於秦始皇的那塊正牌傳國玉璽依然下落不明。
由“鳳凰棲落”開始的故事,帶著出世時的離亂色彩,以一生的流離、尊貴、高傲,詮釋著它的傳奇。借由“天子”們的信賴與倚重,傳國玉璽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非凡的命運。多少曆史事件與它聯袂出演,詔告著時代的命令。爭搶從未停止,就如同時光在日日更新一樣。它的“坎坷”是因為什麼?權力太熱?人心太貪?它緘默地凝望著一個個誌得意滿的主人,表情清冷而寂寞……
寶玉在哪裏?我們期待著它再次重現人間。
現代啟示錄
傳家寶
“傳國玉璽”輾轉流亡了幾個世紀,直至後來失蹤為止,都備受關注。單純是因為它本身由價值不菲的美玉鍛造而成?顯然不是,它慢慢已經變成一種皇權的象征。皇帝詔書上的那個大印,表示以皇權的尊嚴準許了這件大事。沒有了,總讓人心裏空空的。不論它是否真有魔咒般的能力,人們已經默許了它是無上權力的象征。而在現代社會中,不免也有些“傳家寶”的故事。
晚清年間,山東某地,一戶姓梁的大戶人家正在辦喜事。那排場、那熱鬧,成了當地津津樂道幾十年的盛景。原來,梁家的二公子“高攀”了京城某高官的小姐,加之梁家本身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自然要大事鋪張。
這位幸運的梁公子頗富才名,人品、樣貌也是一流。高官的小姐“下嫁”,雖有些委屈,但也不至於辱沒。這門親事是如何攀上的呢?原來梁家有位世交,是高官的幕僚。有一次,高官從幕僚那裏看到了梁公子的文章,甚為欣喜,讚賞有加,主動提出介紹梁公子入仕為官。但梁公子以高堂漸老、長兄身體孱弱為由婉拒,聲稱要在家奉送雙親,以盡孝悌之道。高官雖覺遺憾,但念其孝友之心,隻得作罷。但是卻動了另外一個心思,他聽說梁公子尚未娶親,就主動提出將自己心愛的小女兒嫁給他,結成姻親,也不枉交往一場。幕僚自是大喜,衷心地為梁家高興,而梁家也倍感榮幸,求之不得。於是,一拍即合,一樁美滿姻緣就這麼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