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遭遇尷尬 第四節莫名其妙的刺殺(3 / 3)

不過,在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賜死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和珅。和珅黨羽眾多,遍及朝野,因而和珅案牽涉甚廣,也無法一一追究。陳德案一出,當年在和珅案中“漏網”的官員不免心裏恐慌,擔心皇上會趁此機會跟他們算“舊賬”。嘉慶顧及至此,不想引起人心動蕩、朝局不穩,故而不再深究,這也有可能。

但這個案子還是存在疑點,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結,希望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現代啟示錄

寬容的價值

嘉慶忽然製止此案再審的原因聽上去也是有幾分道理的,要是陳德撐不住連日來的“大刑伺候”,隨便招個人出來的可能性也極大。況且,就算當真有幕後指使人,陳德在前麵一直緊咬著不鬆口,也足見他的忠心。倘若繼續審訊,亂咬人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嘉慶不予深究此案,不管真實動機如何,他表現出來的“寬容”,卻是有現實意義的。擔驚受怕的大臣們安心了,政局就穩了。作為一個皇帝,要的不就是個天下太平嗎?

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了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有一位老藝術家在上台領獎時說:“謝謝觀念的寬容。”這無疑是一種自謙的說法,說自己並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卻得到了觀眾的喜歡,迎得了獎項,這比起那一堆很官方的謝謝更得人心。不錯,寬容是一種得人心的做法。要真的做到寬容,卻是需要氣度的。

著名作家房龍在他的名著《寬容》中曾經引用《不列顛百科全書》關於寬容的定義: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而我國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寬容的解釋也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

嘉慶的寬容換來了群臣的“寬心”,他表現了一個皇帝的容人之量。寬容確實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斤斤計較不但不體麵,還會使矛盾越積越深。有時候錯誤是不需要指出的,尤其在你我都心知肚明的時候,用寬容反而能消解一切,而對方更會心有感念地記住你的“寬容”。下麵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小崔在一家公司任部門主管。有一天,他接到了母親的電話,說父親病了,很想念他,要他回家一趟。可當時公司正在做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任何員工都不能請假。小崔走不了,又擔心父親的病,工作中頻頻出錯。有一次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小崔非常自責。

經理把小崔叫過去,問他最近怎麼回事,小崔隻得說了父親的情況。結果,公司非但沒有處罰他,還派車連夜把他送回了老家,並讓司機小王留下來幫忙,直到確認小崔的父親沒事,小王才趕回公司。小崔很感動,回去以後工作更加努力,上升得很快,給公司創造了不少業績。後來,另一家公司高薪來挖他,小崔卻怎麼也不肯同意。因為,公司在那次事件中表現出來的寬容,是錢代替不了的溫暖。

看,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它能“收買”人心,換來一個人真心的忠誠,它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人心是複雜的,但又是簡單的。寬容換來的是感動,感動轉換成報答,至於報答的多少就因人而異了。所謂“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關鍵時候的寬慰,在當事人看來是彌足珍貴的。也許你不用做的很多,就像雪中送炭一樣的道理。相反,如果一味窮追猛打地打壓,可能會適得其反。真的有太多太多案例,都是講一個人由於偶然的一次錯誤,周圍人的無法諒解的態度把他逼上了絕路。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和涵養,它以體諒和包容為原則,豐盈著別人和自己的心靈。不計較細節、不拘泥於恩怨、不公報私仇、不糾結於別人的錯誤,都是寬容的表達方式。它既是一種化解爭端的手段,也傳達著無言的信任。寬容地活著,既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別人。它幫你打開了一個更寬、更廣的世界,那裏有更和諧的自由、更堅固的忠誠、更遙遠的坦途、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