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1年發電機事業低沉的狀況來看,這個事業該是被畫在那三個圓圈以外的。果真如此的話,韋爾奇的另一條定律:“整頓、關廠或賣掉”就該被用上了。然而,發電機事業實在很難有什麼“整頓”的空間,隻能希望這個行業的市場環境趕快恢複。韋爾奇決定要保留這個事業,但要做一番徹底的改革。通用電氣公司在這個領域裏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還可以抓住許多機會。因此,在1980—1983年期間,公司就花了近5億美元把它的主要設備和管理手段現代化,使之在優質、低成本方麵的潛力大大增強。
韋爾奇在1981年春天對這個事業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他知道這行業遲早會複蘇,全球電力事業仍會維持一定的成長。道理應該是這樣:“我在未來8年會很討厭這事業,但到了第10年,我會很喜歡它。”正由於各行業都有經濟循環的問題,韋爾奇常被譏評為一個“短視”、“隻重視下季報表”的領導人。不過,發電機事業的例子證明他不是那種人。他對此事業再付出10年時間,8億美元的賭注。對於消費性電器事業,他的評語是:“基本上,我討厭它”。對發電機事業,評語則是:“基本上,我喜歡它,但我討厭現在的市場狀況。”
當然,這類評語並非脫口而出,其中包含著某種深刻的判斷。這種判斷的理論根據就是通用電氣公司人士時常掛在嘴上的所謂“產品生命周期”。根據這種理論,就如同有生命的動植物一樣,沒有永遠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商品。每一種商品的曆史都可以劃分為萌芽、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與這種商品相連的市場和產業,也同樣要經曆這些階段。
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呈現“曲線性”,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介紹期。即新產品剛剛進入市場時期。在這個階段,消費者或用戶和經銷商對新產品不了解,存有戒心,因而新產品銷售增長緩慢,而且由於新產品生產批量小,有些技術問題尚未解決,生產成本高,推銷費用大,銷售量小,因此往往會虧損。
(2)成長期。在這個階段,由於某種新產品已被廣大消費者或用戶迅速接受,因此這種產品的銷售和利潤會迅速增長。
(3)成熟期。在這個階段,由於某種產品已被大多數潛在購買者接受,因此,這種產品的銷售量達到頂峰(市場達到飽和),銷售增長速度放慢,而且,因為須對付競爭對手,市場營銷費用相應增加,所以產品利潤會穩定或下降。
(4)衰落期。在這個階段,老產品趨於衰落,其銷售利潤趨於下降(有的下降很快,有的拖上幾年才在市場上消失)。
用曾任通用電氣公司波士頓經營集團主管布魯斯·亨德森的話來說,“許多企業雖然擁有具發展潛力的商品,卻無法獲得持續的增長,因為它們不能使商品和市場的生命循環有機地加以結合”。“所有經營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既能創造出資金以供支付從業人員工資,又能填補各種費用的商品,實際上並不多。這類商品都是處於生命循環曲線高收益期的產品。商品在行銷初期,不僅不能收回投入的資本,還須花費促銷費用;等到市場擴大,開始步入成熟時期,收支才能獲得平衡,此後所獲的收益才會急速上升。以企業財務的觀點來說,成熟商品正如生金蛋的母雞。同時,在這個商品高收益的時期,亦是必須投資以開發下一成長商品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