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騎竹馬來,妹把青梅嗅(1)(1 / 2)

1

當曆史的車輪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許多城市的工業文明隻剩下了一片一片的廢墟,在等待著一種更新型的文明來介入,來代替或重組,而廣大的農村卻還在落後的農業文明的路上躑躅徘徊著。

而這時,在中原大地上以鄭州亞細亞商城的出現為標誌,掀起了一股狂風暴雨般的巨型商城的商業經濟模式。這場風暴最終傳遍了全國。

小城也不例外,馬思達的環宇大廈就是受其影響結出的果實之一。而這時,小城早已經有了四座這樣的巨型商廈,象泊在軍港內的航母一樣,盤踞在小城的幾條主要街道上,再加上原有的商業局下屬的六大商業公司,和縣供銷社、城關供銷社等下屬的商業網點,小城的幾條主要街道是商場林立、店鋪如雲,而古樓街早已形成了一條以私營店鋪為主的商業步行街,小城的商業進入了他有史以來的黃金時代,小城也進入了它有史以來最繁華的曆史時期。

但小城畢竟隻是一個有著五、六萬城市人口,和四十萬農村人口的小縣城,表麵的繁榮總是讓人覺得有些誇張。

果然好景不長,當農村改革的第一次高潮帶來的驚喜,漸漸過去歸於平淡之時,大多數農民的收入在進入九十年代後,已呈逐年滑坡之勢。而工業的改革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改革在小城一直就沒有起色,何況小城根本也沒有幾家象樣的企業。

其實小城是一個著名的煤鐵之鄉,又有著豐富的地上文化資源,經濟應該不難發展,八十年代中期就有“家家土高爐,戶戶小煤窯”之說,那時也著實的熱鬧了一番,幾乎是“家家點火,村村冒煙”,景象超過了二十多年以前的大煉鋼鐵時期。

後來隨著國家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的加強,推倒了土高爐,填平了小煤窯。但是,沒有了這些土包子們的騷擾,小城的國有、集體的工礦企業仍然是沒有一點起色,依舊是虧損的虧損,停產的停產,原先這些在計劃體製下吃香喝辣的、轟轟烈烈的企業,仿佛一下子就不行了,就被人砍斷了鏈接,而且毫無回天之術。

小城自古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隨處可見與之有關的美麗傳說、曆史建築和自然遺跡,但小城的決策者們根本就意識不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更談不上開發利用了。

離開了這些行業的有力支持,商業貿易又從何談起,在經濟學上隻不過是一種“互相理發”的虛假繁榮,一堆泡沫罷了。於是小城的商業在興奮了二、三年後,便疲軟了下來,幾座巨型商廈,除一兩個位置較好的還能勉強招租到經營者外,其餘的都是“此地空餘黃鶴樓”了,那些原先承租櫃台的大小經營者們也都紛紛撤資走人,改行幹別的去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