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後世眾人景仰之餘,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並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老子(老聃)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
在現存的史料中有關老子的平生事跡非常少。司馬遷在《史記》裏,給他寫了一個傳記,但是寫得很簡單。我們隻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也有人說他是陳國相人。苦縣和相是一個地方,原來屬於陳國,後來楚國出兵滅陳,就成為楚國的地方了。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因此有人估計,老子的年歲應當長於孔子。孔子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約生在周靈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於活了多少歲誰也說不清。隻知道200年後,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於國家圖書館)。
武王繼位後,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座外,朝臣們隻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由於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令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幹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虞我詐的爭鬥,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穀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穀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又稱《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有關《道德經》的成書有這樣的故事流傳於世。
公元前516年,老聃做官的周朝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徑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著坐騎青牛,欲出函穀關,往西去到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以後,一路之上,眼前呈現一片荒涼。但見斷壁斷垣,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裏沒有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騰。扶老攜幼的人群,走死逃亡婦孺,悲切之聲比比皆是。目睹此情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家破矣。"
若要到秦國而去,函穀關是必由之路。這裏的守關官員姓尹名喜,好觀天象、愛讀古書,修養深厚。一日夜晚,他巡視到得城樓,仰望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餘裏,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他心頭不由一陣驚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