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子與《道德經》(2 / 2)

這天傍晚,尹喜正欲下關查看,忽見城下的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尹喜仰天而歎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馬上從城上跑下,打開城門,奔到老子青牛跟前,雙腿一跪說,尹喜拜見聖人!

老子在青牛身上,低頭一見叩拜之人,臉方厚唇,端鼻濃眉,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他不是一般常人,故意試探地說: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有違常禮,實在不知何故,望請賜!尹喜垂首說:老丈當世聖人,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說:老夫乃平庸之輩,並無任何神聖,承受如此厚愛,心中實在有愧!尹喜說:學生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必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輩;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心中大喜,忙說:過獎,過獎!老夫也早聞將軍大名,特來拜會。尹喜馬上引老子至官舍,請到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說:先生乃當今一大聖人,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我早有拜見先生之意,隻是苦無機會。今有一言,懇求先生將平生之智,書寫下來,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尹喜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後終於跟隨老子學道成功,雲遊四方,造福百姓。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僅五千言,但它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曆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它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人民。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迄今為止,校訂本共3000多種。

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曆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麵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