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理解“無為“
老子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在這裏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什麼都不做。這裏的"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於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須以"有"為"為之"。
老子最經典的智慧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在這裏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什麼都不做。這裏的"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於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須以"有為""為之"。
老子所指的"無為"智慧,隻是讓人在處世之時順應大勢、順應自然。所以老子這種"無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還有助於事物的成長和發展。
無為的核心內容是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要克製自己的情緒。不把個人的意誌強加在人與事之上,並不是怯懦的表現,而是一種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睿宗時,睿宗的嫡長子李憲受封宋王,十分受寵。睿宗的另一個兒子李隆基聰明有為,他殺死了篡權亂政的韋皇後,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禮製,李憲當被立為太子,有的大臣便對睿宗說:"嫡長子李憲仁德忠厚,沒有任何劣跡,立他為太子既合禮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奪。"
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適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時陷入了兩難境地,立太子的事於是一拖再拖,沒有定論。
李憲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對心腹說:"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對我有疑問呐!李隆基雖不是嫡長子,但他功勞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
李憲的心腹說:"於情於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這事絕不能相讓。我馬上和百官聯絡,共同上書,向皇上說明利害,一定促成這件大事。"
李憲的心腹和百官議定,當他們在起草奏書時,李憲急忙趕來,他對百官說:"我考慮了多時,決定放棄太子之位,你們就不要為我費心了。"
百官十分驚詫,他們說:"太子之位事關你的前程性命,怎會輕易放棄呢?自古這個位置你爭我奪,本是常事,有我們替你說話,你還怕什麼呢?" 李憲說:"大丈夫做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是十分慎重的。讚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於國,父皇有心立他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據理力爭,不肯退出,我們兄弟之間必有大的衝突,朝廷就不會平安。如果危及了國家,我豈不是罪人嗎?這種事我絕不會幹。"
李憲製止了百官,又親自上書推薦李隆基為太子,他說:"讚平王文武雙全,英勇睿智,他當太子有利於國家,我是衷心擁護他的。我個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請父皇不要為我擔心,早下決斷。"
睿宗很受感動,他對李憲說:"你深明大義,我就放心了。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都會滿足你。"
李憲一無所求,他說:"一個人隻要順其自然,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妨礙他了,我不會強求什麼。"
李隆基當上太子後,第一個拜訪李憲,他說:"大哥主動讓出尊位,不是大賢大德的人難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設想的呢?"
李憲說:"你擔當大任,大唐才會興旺,我不能為了私利而壞了國家大事。望你日後勤政愛民,做個好皇帝,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連聲致謝,又說要和他共享天下。李憲不讓他說下去,他告誡李隆基說:"很多事是追求不來的,隻有順天應命,才不會多受損傷。將來治國不要逞強任性,這樣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