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理解“無為“(2 / 3)

後來,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為唐玄宗。他順應民情,推出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唐朝進入了另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憲在立太子事情上的無為,是深思熟慮的,他既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贏得了讓賢的美名,這個結果無疑是很完美的。

"無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闡述、解釋。本章開頭第一句即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道不同於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誌的、有目的的,而"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不為了。在談到"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運用方麵,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麵,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實行,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結論。

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隻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這樣的理想社會。這裏所說的"鎮",人解釋為"鎮壓",並據此認為,老子在這章的說明中露出了暴力鎮壓人民的麵目:誰要敢一鬧事,那就要嚴厲加以鎮壓。這種解釋,我們感到有悖於老子的原意,"鎮壓"應當是"鎮服"、"鎮定",絕非是武力手段。

道看上去是抽象的、無形的。多少年以來,有很多的管理者不知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這讓他們感到非常困惑,因為抓不住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要讓侯王們能夠遵守,那實在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他們都能理解,都能遵守,確實是一件好事。什麼是道?怎麼來解釋它?"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這就是老子心中所認為的道,其實是不欲以靜。侯王守道,萬物自化,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天下自正了,便自然是萬物自化,這是相等的,侯王守道與不欲以靜也是相等的。

在老子看來,侯王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任自然,不妄加幹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我發展。這是無為的象征。所以"道"也無為。"靜"、"樸"、"不欲"都是無為的內涵。統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則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為,老百姓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欲,他們的生活就會自然、平靜。其實,這也是一種妄想而已。

想要治理天下,不能夠違背人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在這裏,主要談了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他極力宣傳"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向極端,不要心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這裏麵也有一個"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觀點。他告誡那些當權者,不要忘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人類追求功名地位,為的是顯要門庭,光宗耀祖,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顯赫;追求優裕富庶的物質生活,目的是為了有一個溫馨舒適的安泰生活。這並不奇怪,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對於那些統治者,既然已經成為萬人之上的顯耀人物,就得有一個適可而止思想和行動,有一個"夾著尾巴做人"的作風。換句話說就是有所收斂。因為既成了顯耀人物,你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眾人的矚目,好與壞、強與弱、熱與冷,人們都在心中有個底數。如果過分特殊,就會背離民眾,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不要認為自己有權有勢,就為所欲為,強食弱肉,須知,這樣下去的結果隻能招致自己的盡快失敗。也許一兩個人不能與你抗衡,但是,這些弱勢群體若是團結起來,再強大也能將你推翻。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的確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