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運用"無為"之治,對於"有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也是非常恰當的。"有為"必然招致失敗,"有為"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誌去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據為已有。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在客觀現實麵前無能為力。他在這裏說,如果以強力而有所作為或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是自取滅亡,世間無論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張意誌強加於人,而采取某些強製措施。那些聰明有頭腦的統治者,由於懂得這一道理,往往能夠順任自然,不強製、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這無疑是明智之舉。
老子提出的"鎮之以無名之樸"的主張,仔細分析一下這也是一種中心調節的觀點。盡管他沒有將"鎮"提到哲學的高度,但客觀上已體現了調節在自然規律中的重要性。他讓人們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認識到"中心"在對立中的調節作用,即在什麼情況下存在對立互為因果,在什麼情況下對立不互為因果。其實,老子以前的哲學家在這方麵已經有所論述。眾人所知《周易》理論,就在解決這一哲學問題上有了明確的論說。《周易》提出了建立在對立基礎上的三位一體理論。"三"即是建立在對立基礎上的中心調節數。中心實際是整體的代表形式,數學中零除以任何數都等於零,表明中心的零是認識上的整體反映。因此,中心的調節,實際就是整體的調節,對國家而言,就是法律的調節。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無為而治"又是一種管理之道。在老子看來,理想的社會應該奉行無為而治,管理者應當不斷減少對人的管製和束縛,製定政策不能政出頻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不可否認的,都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我們隻有尊重規律,利用規律。水遇熱變成蒸汽,這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用這一規律來生產暖氣,製造人工降雨等等。這正是說明,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規律,卻隻有順應它,利用它。
總之,老子的無為不是叫你不做事,是叫你不要刻意做某件事,不刻意做,相當於佛學裏的不執著。老子提倡自然,就是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不要人為改變。這跟無為的意思是相通的。"無為而無可不為",打個比方就是說不需要去強求一件事,例如在企業裏,你不是一定要做領導,但是別人讓你做你也不用拒絕。"無為"強調的是一個和諧的心態和生活環境。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強調一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