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這些道理好像有些用處,自己也想要成功,可是又覺得不容易做到,對前途感到渺茫,也許付出了什麼也得不到,還不如再等等看,看別人照著這方法做會怎麼樣,等他成功了我再跟著做,要是他不行,那我就笑他不知道觀火候......如果是抱著這種觀念做事,那就屬於"聞道"後"若存若亡"的人,是中士。或許可以觸及成功,但也有可能是失敗,這就要看最終的選擇如何了。如果隻是存有觀望的態度,而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那就是在選擇失敗。
而下士是些什麼樣的人呢?那是根本就不相信這些道理的人。如果有人跟他說:"你現在窮,是因為你的觀念造成的。"他或者聽不懂,或者要"大笑之"以示不信。這隻是舉個例子,不是針對那些現在沒錢的人,不論是否有錢、是否有權或者是否有名,將來的走向都是被你的意識所牽製的,如果你隻有下士的心態,那又怎麼可能利用現有的物質基礎發揮上士的優勢呢?即使因為一時的運氣,或是先人的積累,而獲得了一些機遇,但這都是不可能長久的。
沒有上士的心態卻想成為上士的人,難免要做出一些危險的事情,有可能在物質欲望膨脹起來之後什麼事情都做,偷盜、搶劫、綁架、販毒、賄賂......事實上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意識去支配自己的行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富翁要出門遠行,臨走之前把三個仆人叫到麵前來,給他們每人100個金幣,對他們說:"你們拿著這些錢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三年之後,富翁回來了,第一個仆人報告說:"主人,您交給我的100個金幣,我已經用它賺了10倍。"富翁很高興,就把這些錢都獎勵給他。
第二個仆人說:"主人,您交給我的100個金幣,我用它賺了5倍。"富翁也很高興,照樣獎勵了他。
第三個仆人說:"主人,您交給我的100個金幣,我害怕丟失,又怕做生意賠本,所以一直埋在地底下。"富翁很生氣,命令將那100個金幣也獎勵給第一個仆人,並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這其實就是基於心態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付出的越多就會得到的越多,而害怕損失不敢付出的就會連現在所擁有的都會失去。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守住一直不失去的,這是事物運行的必然。想要一直擁有,就得一直付出,像流水一樣,有進有出,水才是活的,才是豐盈的,若隻進不出,或隻出不進,那水要麼會溢出來,要麼就會幹涸。人生也是一樣。
如果一個人隻是想平庸地過一生,可是又不能讓自己心靜如水,對著各種物欲的誘惑心動不已,那麼這種生活就是痛苦的,是不幸的,更是與老子所說的那種順其自然的生活搭不上邊。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們過往的生活,大體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於我們客觀有什麼樣的寄寓,而在於主觀有什麼樣的胸懷;不在於客觀提供給了我們哪些機會,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在有用與無用的判讀上,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而去利用機會。如果今天我們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那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目的就是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收放自如的境界。
老子雖然提倡清靜無為,要順其自然,而不給自己的天性妄加些沒有用處的東西,但是這不是說讓人不思進取,碌碌無為。要順其自然,就要吐故納新,要新陳代謝,所以這種清靜無為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