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客觀地給自己打分(1 / 2)

第15章 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客觀地給自己打分。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很多人很難做到。本來是連長的水平,硬是把自己拔成團長,甚至師長,這是我們最常犯的毛病。本來是一個好項目,由於過高地拔高了自己的水平,不僅沒拿到團長的待遇,就連連長的待遇也給泡湯了。

老子認為,將腳跟離地用腳尖站立的人,是站得不穩的(企者不立);將胯部打開的人,是無法走路的(跨者不行)。這一論斷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忠告--人可以擁有夢想,但這個夢想應該建立在對自身正確的定位之上,千萬不能好高騖遠,貽害終生。

在水生動物中,螃蟹是橫著走路的,河蝦倒退著走路。它們怪異的行走方式引來了不少嘲笑和譏諷。一天,敏捷矯健的銀魚嘲笑說:"螃蟹你真笨!橫著走路!如果旁邊有障礙物你怎麼走啊?"聰明的章魚也插嘴譏諷道:"河蝦更傻,向前走多順啊,可你偏偏倒著走,何時才能到頭啊?"螃蟹和河蝦聽見了,隻是淡淡一笑。它們心裏知道,選擇什麼樣的行走方式,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決定的。隻要自己把握好方向和目標,給自己定好位,橫著走或者倒著走,都是一種前進的姿態。

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是人們常犯的大錯,由此而導致的後患是十分嚴重的。特別是弱者,如果盲目自恃,勢必會做出許多不切實際的事來。正如,杯子是杯子,打火機是打火機一樣:打火機的功能就是打出火來,杯子的功能就是裝水、茶等。它們的自身條件不同,使用功能也不同。倘若杯子若是想做打火機,或者打火機想做杯子,那將是它們人生噩夢的開始。

有理想固然是值得褒揚的品質,但理想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一個有理想的螞蟻,是把自己變成最優秀的螞蟻;一個有理想的獅子,是把自己變成最優秀的獅子。螞蟻想變成獅子,那便是好高騖遠了、癡心妄想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這句淺顯易懂的話向我們展示了極其深奧的道理。老子強調指出能夠理解判斷外人和外物的人,隻能稱其為擁有世間的庸俗智慧,而通過外事外物反觀自己,從而悟出生命的本來麵目的人,才配稱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要做一個"明"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長處找準自己的位置。當然,位置的高下有時也是相對的。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會覺得自己一直在下麵;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會覺得自己一直在上麵。如果一直覺得自己在後麵,那麼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覺得自己在前麵,那麼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後看。

目光決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卻永遠因為目光而不同。關鍵是,無論我們處於一個確定的位置上,目光卻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個方向。

隻要我們安心於自己的位置,那麼周圍的一切就會以我們為中心,或是離我們而去,或是衝我們而來,或是繞著我們旋轉,或是對著我們靜默;如果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始終感到沒有一個合適的位置,那麼周圍的一切就都會變成主人。我們得跑前跑後地侍候著,我們得忽左忽右地奉承著,我們得上躥下跳地迎合著,我們得內揣外度地恭維著。

位置本身沒有多少差別,但不同位置上的人在審視同一個物體時卻往往會有不同的印象。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便想去一個新的地方,生命大抵如此。正是因為太熟悉了,也便忽略了它的美。當我們到了對岸,才知道原來我們待著的地方,也是那樣的美麗。

大道理說得再多,最後的結果就是這麼簡單,命運就在你的手中,前提是,你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找準自己的位置,自知者明!

老子對於人們的行為有過這樣的告誡:"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老子在這裏所說的"輕"指的是輕浮,而"躁"是浮躁的意思。很明顯,老子在為人處事方麵更多的是建議人們要謙虛、穩重。

曆史上偉大的人物大都具備虛懷若穀及穩重謙卑的態度,很少有驕傲自負、狂妄自大或目空一切的習慣。也唯有如此,他們才能不斷地繼續努力,不停地探討鑽研,發掘創造、永遠不以已有的成就感到自滿。俗語說:滿招損,謙受益。唯有謙遜卑下的態度才能使人變得更有成就。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幾乎莫不如此。

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向世人表示,他並非一般人所稱讚頌揚的科學奇才。他說:"我常覺得自己不過是像一個無知的小孩,在海濱上遊玩,偶然發現一些發亮的貝殼,由於好奇心的作祟,而加以觀察一番而己,事實上,整個宇宙的奧秘,就像那浩瀚的海洋內部一樣,是我們無能為力的。"

但曆史上也不乏有一些人自身有一定的天分,卻因為他們的狂妄、輕浮而一敗塗地,遺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