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榮辱不驚不是淡定(2 / 3)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100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則,他就大失水準了呢?"

手下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隻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

麵對得失成敗,不同人有不同的態度,但患得患失卻是不少人的通病。麵對得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一個和尚肩上挑著一根扁擔信步而走,肩擔上懸掛著一個盛滿綠豆湯的壺子。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壺子掉落到地上摔得粉碎,這位和尚仍若無若其事地繼續往前走。

這時,有一個人急忙跑過來激動地說:"你不知道壺子已經破了嗎?"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聽到它掉落了。"

"那麼你怎麼不轉身,看看該怎麼辦?"

"它已經破碎了,湯也流光了,你說我還能怎麼辦?"

人們都喜歡聽到誇耀自己的美言,不喜歡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建議;人們都喜歡吃甘甜的藥草,不喜歡吃澀苦的藥草。但事實上,聽信美言常常使人迷失自我、陷自己於危難之中;甘甜的藥草一般很難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

人際交往中說話很重要,聆聽也很重要,中國文化中關於聆聽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絡繹不絕,熠熠生輝。老子為此曾經提出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論斷,正是要人們提高對語言的鑒別能力,不能一味地聽信順耳美言、摒棄逆耳忠言。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盡人皆知。

鄒忌在鏡前穿朝服,隨口問妻:"我和徐公誰漂亮?"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徐公之美齊國有名,鄒忌當然不信,又問其妾:"我與徐公誰漂亮?"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翌日有客來訪,鄒忌再問:"我和徐公誰漂亮?"

客人還說:"徐公不如你漂亮。"

後來鄒忌親眼見到徐公,方知確實不如人家。換別人,故事可能就此結束了。但鄒忌的特別之處恰恰在此:他先是"寢而思之",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然後又以此事麵諫齊威王:"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導致齊威王下令懸賞納諫,促使國家得以振興。

鄒忌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能夠對稱讚自己的美言抱有懷疑的態度,而不是毫不客氣地收入耳中、飄飄然起來。因為他懂得真實可信的言語一般都不華美,而華美的言語往往並不可信。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大臣蕭禹說:"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得到好弓幾十張,自以為再不會有更好的弓了,近來拿給工匠看,工匠說都不是好弓。我問是什麼原因。工匠說,木心不直,自然脈理都斜,弓雖然硬,發箭卻不能直。我才知道以往的鑒別不夠精確。我以弓箭定天下,尚且不能真正識別弓箭的優劣,何況天下的事我怎麼能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