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睡覺前的反省(2 / 3)

漢武帝曾當麵考問鄭莊的學問,鄭莊一一作答,沒有一點錯處。漢武帝誇讚他,鄭莊急忙道:"臣的學問淺陋,不值得陛下誇獎,陛下所問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無誤不過是僥幸而已。"

漢武帝歡喜道:"你能如此謙虛,足見你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聯對你十分期待。"

鄭莊先後擔任了魯國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內史。

鄭莊位居顯官,也是謙恭如常,他對家人告誡說:"有些人一旦有了權勢,便要飛揚跋扈,結果招來大禍,這是因為他們太自滿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啊。我雖為高官,但比我強的人還有很多,我們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違法的事來。"

鄭莊從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屬談話,他也用詞謹慎,害怕傷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讚譽士人和屬下官吏時,總是說:"我不如他們,也許我命好的緣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們一致稱讚鄭莊,把他視為自己學習的典範。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陷並不可怕,也不丟人,關鍵是你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克服不足、迎頭趕上。

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是一枚青橄欖,它給你不盡的回味,無限的遐想。努力正視不足,不斷地發現自我、挑戰自我,才能完善自己。

老子說:"知不知,上。知不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高明的,而強不知以為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針對當時的人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病態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他在對這些病態的人作了剖析之後,又將聖人的"不病"擺在了世人的麵前,以此進行對照,結果不說自明了。聖人怎樣呢?"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說聖人沒有毛病的原因是聖人能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努力加以改正,長此以往他也就沒有什麼毛病了。

聖人貴在能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所以聖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係,生活在大集體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首先我們必須克服自以為是的弱點。

可是生命中總不乏這樣的人,他們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借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於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並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會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做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隻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老子認為能識別他人隻是機智,而能認識自己才算高明。

做人難不僅難在要能認清別人,更難在能清楚自己。怎樣才能既不盲目驕傲又不妄自菲薄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樣,是在相互比較中時時自省,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和長處。如有人談到自己的能力時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一認識就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廣泛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修正對自己的認識。

我們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麵目是一個道理。要有自知之明,還得讓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為對象進行審視,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審判官。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有時解剖別人,但常常更嚴格地解剖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