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張揚過後才知謙虛(1 / 3)

第19章 張揚過後才知謙虛

物體要吸收熱量,首先得冷卻;人要跳躍,首先要蹲下。冷卻和蹲下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變得更熱和跳得更高。同樣放低自己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的,目的是加重成功的砝碼。國家謙和卑下才能夠長久,人類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為人類的個體,就應該以我做起,將張揚時產生的教訓加以總結和反省,換位思考,就會自然而然地謙恭柔和對待周圍的人,等居低位,這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智慧。

在《道德經》第六十一章中,老子指出:大的國家有如江河下遊地區的聚集地,如萬物之母般,天下萬物都會自然而然聚集於此處,交流互動、滋養生息、相生兼容。通常"雌"都是以柔靜的低下姿態而勝過"雄"。

所以,當大的國家有足夠的包容能力時,小國都會願易歸附大國;當小國能夠配合大國運作時,就能與大國相結合。不論大包容小或小配合大,大國的功能不過是多照顧一些人;小國不過就是多配合大國一點,讓大國的政策更有效率;這樣,雙方就能夠互蒙其利了!所以,站在愈是大的、強的一方應該要更加居下謙虛,才是有德者的治世之道。

老子表麵上雖然闡述的是國家如何發展壯大的智慧,實則闡述的是一種人生智慧:若想發展自己,唯有將自己放低才行。

放低自己,就是通常所說的低調做人。它是一個心態問題,也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估量問題。自覺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便會放不下架子,也夾不住尾巴,隻能頤指氣使、俯視於人。隻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平凡人、不比別人在某方麵強,才會與人平等、看人平視、待人平和。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杜甫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諸葛亮懂得放低自己,雖躬耕於山林不也同樣修得滿腹韜略,成就了日後蜀國霸業?亞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雖鞋匠出身不也成為受人景仰的美國總統嗎?所謂智慧,並不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讓自己飄飄其然,而是來到低處以一種謙卑的心去仰視芸芸眾生。

唐代詩人王維,他在年輕時就很有名氣,他也因此顯得十分高傲。

當時,科舉考試盛行舞弊作假之風,如果應試之人沒有權貴推薦,是很難高中的。因為這個緣故,讀書人紛紛找權貴做靠山,千方百計討取他們的歡心。

王維是個有骨氣的人,他認為這樣做有失讀書人的身份,他還當麵對人說:"考試要靠真本事,讀書人不能走旁門左道。國家選用人才是大事,如果就這樣形同兒戲,對國家是大不利的。"

王維堅持苦學,沒有托請,結果第一次考試就落第了。相反,那些有關係的雖不如王維學問好,卻都高中了。

這件事對王維打擊很大,他變得沉默寡言了。這時,王維的朋友對他說:"科舉的風氣不正,這是不爭的事實,你能改變得了嗎?你要想高中,就該知道你不中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著手解決,這樣才有希望。你的學識是不差的,關鍵是你沒有結交權貴,補上這一課中個狀元也不是難事。"

王維承認他說的不錯,從此放下自尊,出入權貴之家。他不僅詩寫得好,而且音樂才能也十分出色,特別是他的彈琵琶絕技,那是無人能比的。

岐王對王維十分賞識,他又把王維介紹給極有權勢的公主。在拜見公主之前,有人提醒王維說:"公主愛好音樂,隻要你讓她高興了,天大的事都能辦到。你一定要賣些氣力,千萬不要搞砸了。"

王維記在心上,很費了一番腦筋。在拜見公主時,他使出所有的本事,把琵琶彈得動人心魄,格外好聽。

公主聽完十分高興,連連叫好。王維趁機又把自己的詩作獻上,還恭維說:"公主的才能,天下無人不知,有幸得到公主的教導,我現在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公主更加高興。岐王在旁也替王維美言,求公主幫助王維科舉高中。後來,有了公主的關照,王維高中狀元,實現了多年的夢想。

王維掌握了科舉的命脈,這才屈尊權貴,結果順利地達到了心願。

科場弊端不是王維的過錯,隻是封建社會對人性扭曲的寫照罷了。他的一首曲子比萬卷書還管用,他找到了成就功名的一條捷徑了。

物體要吸收熱量,首先得冷卻;人要跳躍,首先要蹲下。冷卻和蹲下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變得更熱和跳得更高。同樣放低自己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的,目的是加重成功的砝碼。國家謙和卑下才能夠長久,人類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為人類的個體,就應該以我做起,將張揚時產生的教訓加以總結和反省,換位思考,就會自然而然地謙恭柔和對待周圍的人,等居低位,這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智慧。

老子認為,一個人有了功勞越是不居功,越能夠讓人永記於心(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越是居功自傲的人越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而失去應有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