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說,老子更是在教導我們做人應該低調一些。俗話說"槍打出頭鳥",隻有低調一些,才能避免成為"槍口下"的那隻"出頭鳥"。
謙遜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處世的藝術。尤其是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環境下,不鋒芒畢露,不居功自傲的確是非常高深的修養。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夠做到不爭功就不錯了,哪裏還能把自己本來就有的功勞推到一邊去呢?
東漢開國大將軍馮異,跟隨漢光武帝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而不以功自居的故事更能解釋老子這一智慧。
馮異原來是王莽的新朝官員,以郡掾的身份監理五個縣,與父城長苗萌一同守城,與起義軍作戰。劉秀那時候是綠林軍擁立的更始皇帝的部下,攻打父城,駐軍在巾車鄉。一次,馮異到所管轄的縣裏去,被劉秀的士兵抓住。
馮異的堂兄正跟隨著劉秀,於是把馮異推薦給劉秀。馮異說:我一個人作用有限,不如讓我回去拿五座城地來立功報答您。劉秀說:好的。於是馮異回去勸說苗萌一同歸降劉秀。
劉秀向南回到宛城後,更始帝的其他將領,前後共有十幾個人帶兵來攻打父城,馮異就是堅守不投降。後來更始帝派劉秀到洛陽擔任司隸校尉,經過父城,馮異立即開門迎接。劉秀讓馮異擔任主簿的職務,跟著到洛陽去。
劉秀的哥哥被更始帝殺了,劉秀表麵上不敢顯示出悲痛。一個人單獨居住的時候則不吃肉、不喝酒,暗暗流淚,馮異經常勸解他。後來更始帝派劉秀到河北開拓地盤,馮異勸劉秀趁機派人巡視郡縣,平反冤獄,收攬民心,劉秀這樣做了。
劉秀到河北的初期,因為王朗割據勢力的猖獗,處境一度比較艱難。在饒陽無蔞亭,天氣寒冷,人又疲勞,馮異獻上豆粥,劉秀喝了饑寒俱解。渡過滹沱河,在南宮遇到大雨,劉秀在道路旁的農舍裏避雨烤火,馮異又送上麥飯。後來劉秀消滅了王郎,封馮異為應侯。
可是馮異卻從來不居功、不驕傲。每到宿營地許多將領坐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功勞,馮異卻常常一個人站在大樹底下不聲不響,所以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
在劉秀麾下的將軍之中,馮異治軍有方,愛護士卒,深得部屬擁戴。因此,士兵都願意在他的部下作戰。
後來馮異為劉秀建立了更大的功勳,打敗赤眉軍,平定關中地區,成為獨當一麵的大員。有人上奏章說,馮異專製關中,威權太重,百姓歸心,稱他"鹹陽王"。劉秀把奏章給馮異看,馮異感到恐懼,上書請罪。劉秀說:"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可見劉秀對他十分信任。
後來馮異到洛陽朝見,劉秀對其他大臣介紹他說:這是我起兵時候的主簿,為我披荊斬棘平定了關中。又下詔書說,"倉卒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說明劉秀一直記著他的情意。
而馮異則一如既往的謙虛不伐其功,他學著管仲對齊桓公說的話,說道:臣希望國家(指劉秀)不要忘掉河北時的艱難,小臣我不敢忘記在巾車鄉受的恩惠。後來平定西北時馮異病死在軍中。
馮異從不以功自居,堅守舊有的正道,也是終保榮華平安的一個原因。所以,在下者對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無成"才能有成,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
"功勞"被別人傳播出來是金子,被自己買弄出來就成了黃土。因此我們應該學會老子這一智慧--有了功勞要善於隱藏,不張揚不買弄。唯有不居功才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才能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勞、受到重用;相反,如果稍有功勞就自吹自擂,一方麵顯得自己素質低下,另一方麵也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成為公眾眼中的"煩人"。
傲為何意?一驕傲;二傲慢;三仗勢欺人。也就是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地位,瞧不起比自己低的人。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說:"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眾惡之魁。"認為傲是一個人的最大病症。老子的"不自矜,故長",就是告誡人們一定要戒除傲氣,如此可以進步、可以成功。
傲氣,一是盛氣淩人,傲慢自負,自我感覺良好,也許某一方麵高人一等,優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並無過人之處,隻是虛張聲勢,故弄玄虛罷了。不管屬於哪一種類型的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蔑視別人。習慣仰麵朝天,居高臨下,盛氣淩人的態度。若問此人為何這般德性,是自負,自以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氣於內,形態於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不可一世的表現用來傲視別人。因此,傲氣會使人陷入困境,進而導致失敗,這方麵的教訓簡直太多,也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