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為什麼會招來殺身之禍?還不是他自恃才高、傲氣太盛,他的傲氣惹惱了曹操,日積月累,最終因"雞肋"命喪黃泉。
闖王李自成率大軍馳騁疆場,轉戰東西,其氣勢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為什麼最終也會慘遭失敗呢?還不是因為傲氣。闖王率大軍進駐北京城後,張燈結彩,天天過年,結果傲氣磨鈍了起義軍的銳氣,使起義功敗垂成,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有傲氣的人大都從個人著眼,一切從個人出發,張揚自己無視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視萬物於腳下,這時的傲氣就成為羈絆個人發展、破壞群體關係的一劑毒藥,它所導致的是一種唯我獨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戀情結,同時相行而生的是一種排斥他人、拒絕合作、蔑視群體、崇尚個人的排他情結,從而形成一種自戀自娛的狹隘的個人空間。
意大利哲學家阿奎那將"驕傲"列為人的七種罪之首,而毛澤東同誌也曾專門撰文強調中國共產黨人需"戒驕戒躁",都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驕傲的思想萬萬要不得。因此,我們也隻有遵循老子"不自矜,故長"的智慧、摒除傲氣,才能使自己進步,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成功。
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前半句很明確地告誡了我們: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賞--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而應該尊重別人,不要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那樣根本無法提高自己,隻能讓自己在自傲自負中一天天墮落下去。
天地之大,以無為心;江海之大,以虛為本。因以善處下才能接受得更多,虛己接物就能容納萬物,繼而成就其大。這是一種因果相繼的關係。我們做人處世也是如此,唯有謙遜謹慎,不驕傲自滿,不倚勢橫行,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夠圓融於世,才能夠不爭而勝,才能夠充盈自我。
所以,真正做善事的人,不會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到處去宣揚,但是別人會因此更加敬重他。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四處彰顯自己的學富五車,也不會貶低別人的見解,但是別人會更加認同他。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喋喋不休談論自己的功績,也不會故意出風頭搶功勞,但是別人會更加讚賞他。因為他們不自以為是,不認為自己就是大的、好的、強的,所以他們的"大"才是真正令人欽服的"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而有虛己之量,足以容納世界,從小處來說也能保全自身。
有的人身處高位而倚仗權勢,以為自己可以橫行天下,結果引來殺身之禍,胡惟庸、和珅就是這樣;有的人有學問而不謙虛,以為自己可以恃才傲物,有竹林之風,結果身首異處,彌衡、陸成秀就是如此;有的人積財而不散,貪戀世俗的金銀珠寶,以為這就是得到一切的途徑,結果禍患不請自來,沈季、徐百萬就是這樣。
東漢明德馬皇後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扶風茂陵人。
在馬援死後,公元52年,年僅13歲的小女兒被選入太子劉莊的宮中。劉莊是皇後陰麗華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寵信。馬氏入宮後,悉心侍奉陰皇後,一舉一動都合乎封建禮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藹可親,與宮中上下都相處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陰皇後的喜愛。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去世,太子劉莊即帝位,即漢明帝,封她為貴人。公元60年,大臣們聯名上奏,請立皇後。明帝去問陰麗華皇太後,太後說:"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
馬皇後當上皇後以後,依然保持勤奮、恭謹、儉樸的本色,衣服很樸素。
馬皇後不僅為人恭謹樸素,悲天憫人,而且很有處理國家政務的才能。有時明帝在宮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難以裁決的事,便回到後宮試著讓馬皇後解決。馬皇後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並提出解決方法,彌補了許多朝政上的缺陷,明帝也總是聽從。雖然馬皇後如此受到明帝的敬重,但卻從未提及過自己的家事,也沒有趁機為自己的親屬要求封賞。
馬皇後真正是能夠虛己的人,不因自己是皇後之尊而肆意妄為,而且還能夠約束親屬,不讓他們做出不合禮度的事情,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虛己處世,千萬求功不可占盡,求名不可享盡,求利不可得盡,求事不可做盡。這樣不居功自恃,才能成其大道。
放低自己,會不會真的使自己變矮?當然不會。放低不是降低,更不是貶低。相反,低調做人、潛心做事的人不但不會降低他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反而會得到社會更廣泛的承認和人們更普遍的尊重。因為,有一則諺語說得好:"口袋裏裝著麝香的人不會在街上大吵大嚷,因為他身後飄出的香味已經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