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許諾,就要做到。這樣才能成為守信、誠實、靠得住的人。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樂羊為大將,率領五萬人去攻打中山國。當時樂羊的兒子樂舒在中山國做官,中山國國君姬窟利用此父子關係,一再要求樂舒去請求寬延攻城時間。樂羊為了減少中山國百姓的災難,一而再、再而三地答應了樂舒的要求。
如此三次,三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未攻城。這時的西門豹沉不住氣了,詢問樂羊為何遲遲不攻城。
樂羊說:"我再三拖延,不是為了顧及父子之情,而是為了取得民心,讓老百姓知道他們的國君是怎樣三番兩次地失信於人。"
果然,由於中山國國君的一再失信,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結果一戰即敗。
反過來,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則往往成功。
《左傳》記載,晉文公時,晉軍圍攻原這個地方,在圍攻之前,晉文公讓軍隊準備三天的糧食,並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過去了,原的守軍仍不投降,晉文公便命令撤退。這時,從城中逃出來的人說:"城裏的人再過一天就要投降了。"
晉文公旁邊的人也勸說道:"我們再堅持一天吧!"
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的財富,是保護百姓的法寶。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們以後還能向百姓承諾什麼呢?我可不願做這種得不償失的蠢事。"
晉軍退兵後,原的守軍和百姓便紛紛議論道:"文公是這樣講究信義的人,我們為什麼不投降呢?"於是大開城門,向晉軍投降。
晉文公憑著信義,獲得了不戰而勝的戰果。
三國時,孔明在祁山布陣與魏軍作戰。長期的拉鋸戰,使士兵疲憊不堪,孔明為了休養兵力,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士兵送返國內。
戰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將領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孔明進言說:"魏軍的兵力遠遠超過我們的估計,以現在的兵力來看。恐怕難以獲勝,懇請將這次返鄉的士兵延緩一個月遣送,以確保兵力。"孔明說:"我率軍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凡是與部下約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
於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自動返回戰場,英勇作戰,結果大敗敵軍。
在這次戰爭中,孔明憑著信義,喚起了士兵的勇氣和鬥誌,取得了勝利。
在感到自己做不到時,你最好不要輕率地向別人許諾,這樣會有許多好處:別人隻能表示遺憾,並不會認為你說話不算數,因而不會產生對你的不信任感;在很多情況下,事情和形勢已經變化了,你做不到但並沒有許諾,事後你也不會受窘。一旦失信於人,你也就丟失了人為之人的起碼品質。所以不要輕易許諾。你的許諾價值千金。
所以,為自己的每一個諾言負責,看似迂腐、愚笨,但其收益遠大於付出。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的良好習慣,能使你在困難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幫助,會使你孤獨的時候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你信守諾言,你的誠實可靠的形象推銷了你自己,你便會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獲得成功。從這一點上說,為諾言負責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人生智者與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