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的境界(1 / 1)

第25章 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的境界

老子說: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老子說: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很顯然,老子用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講述了一個重大的治國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烹者,煎也;鮮者,魚也。鮮嫩的小魚,放在鍋中煎的時候,最怕用器械在鍋裏頻頻攪動,不攪,魚就完整;攪了,魚就碎了。小中見大,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在治理國家時,何嚐不是如此?要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諧團結,必須也要穩步前進,有條不紊,即若像煎小魚那樣,亂翻亂攪,隻能越攪越糟,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局麵。

盡管老子這個警告提出得不晚,但不聽或者當作耳旁風的人,實在不少。最明顯的是秦皇漢武,他們都是強盛一時的大國之君,但都在治國方麵上,犯了未能真正理解治大國就像烹煎小魚真正意義的錯誤。秦始皇在積蓄力量打倒別人時,做得很好,把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一個個全都收拾掉,可是輪到自己掌政以後,把個國家治理的烏七八糟,朝內暗流滾動,朝外雲激蕩,僅僅傳至二帝,本朝就壽終正寢;震驚四海的漢武帝,憑著實力,帶領軍隊四處征戰,弄得國內民怨沸騰,矛盾四起,最後招致家破人亡,最後把大漢送給了權臣,從此大漢慢慢走向衰落。試想一下,如果他們牢記老子的教誨的話,恐怕就不會有此結局了。

李世民當上皇帝後,為了鞏固已得的政權,他不斷借鑒隋朝失敗的經驗教訓,廣泛征求臣屬意見,真可謂一代明君。

首先,他召見一個叫張玄素的地方小官,問他執政的關鍵在哪裏。張玄素回答說:隋朝皇帝好包攬事務,不信任群臣。群臣心裏害怕,隻知道上麵怎麼說就怎麼幹。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定天下的事情,即使正確和錯誤各占一半,錯誤已經很多,再加之下麵對他一味阿諛奉承,不說真話,國家哪有不滅亡之理?另外,在隋末大亂中,真正有野心想爭天下的,不過十多個人,其餘都是為了保全自己和親戚鄉裏,等待好的領袖出現就歸順他罷了。所以,老百姓中真正喜歡動亂的人是非常少的,隻看君主能不能讓他們安定而已。

對於張玄素的見解,李世民非常欣賞,沒用多久,把他調到京城,升為侍禦史。唐太宗從張玄素的見解中,總結出兩條執政方針,一條是"防獨斷",一條是"重安民"。

過了幾天,李世民在一次談話中,又問左右大臣:"隋文帝是怎樣的君主?"

大臣們回答說:"隋文帝治國很勤奮,上朝理事,有時直到太陽落山。五品以上官員,他都會召見賜坐,討論國政。雖然稱不上仁慈忠厚,但也算得上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

李世民說:"你們所說,這叫隻見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這人性格極端苛察,而又不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物的道理就不能夠通達,喜好苛察就會疑慮重重,不肯信任群臣,凡事都要自己決斷。天下這麼大,日理萬機,雖然傷身勞神,也不見得都能合理。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意思,隻能遵命照辦,即使明知不妥,也不敢提出意見。日積月累,錯誤越來越多,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啦!"

李世民不愧為是個明君,他根據張玄素的意見,依照隋朝滅亡的教訓,向群臣強調了"防獨斷、重安民"的重大意義。按著一些大臣的膚淺看法,隋朝是亡於二世皇帝隋煬帝楊廣的濫用民力,窮兵黷武,一意孤行。但李世民和張玄素看到的卻是,隋文帝楊堅由於自己的性格所致,在治理朝政的大樹上,釀出兩根蘖枝,這才是隋朝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滅亡的根由。

這就說明,要保證國家的平安,執政者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誌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極其複雜的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製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的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如此,則一切外在的勢力,任憑怎樣醞釀、如何操作,都不至於掀起顛覆國家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