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不爭才是最大的爭(1 / 3)

第26章 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意圖和能力。唯有這樣,事情辦起來才不會出現眾多人為的障礙和束縛,辦起事來就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們將會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環節的人為阻撓,事情辦起來就會很難成功了。

老子通過百川歸流的現象,揭示了一個帝王治國的道理。對一個統治者而言,關鍵的一點是要贏得民心,時時處處想著人民,關心人民的痛癢,將自身的利益置於國家和人民之後,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處於人民的監督之下。看起來,這樣好像降低身份,失去了一時的尊嚴,其實,他贏得的卻是人心,換來了人們的支持和擁護。這樣,不論從哪一個方麵來講,都不是虧本的買賣。這種非常可貴的高風亮節,似乎是一個品德的問題,其實,往深層裏分析一下,實際上是個智慧問題。老子的這些主張,是應當得到肯定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品德較好的人,也是個相當有智慧的人。這點,從他的所作所為上可見一斑。

趙匡胤為什麼要定國號為"宋"?有人說是因趙匡胤曾出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這是一個原因,但不僅如此。趙匡胤定國號為宋,還含有更深遠的曆史意義和良好願望。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帶是成湯的發源地,成湯是以仁義治天下的,四方諸侯都因成湯仁德歸順商。後來商紂無道,武王滅商,但是聽說紂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備,就讓他在他們祖宗湯的發源地商丘一帶建立宋國。鑒於五代時期禮崩樂壞,動蕩不安,趙匡胤以兵變奪政權,特以"宋"為國號,意思就是要在宋國的故地建立一個崇尚仁義的國家,兼取成湯之仁,微子之德。事實上在趙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裏,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體現在他作為開國之君所奠定的民為邦本的治國方針上,又充分體現在他所頒布的一係列愛民、恤民、惜民的詔令之中。曆來開國皇帝打天下無不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軍事打鬥中,而趙匡胤在奪得後周政權後,對後周的皇室以及舊臣,並沒有展開血腥的殺戮,基本上都安置得比較好。趙匡胤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對其他政權的兼並,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例如在攻打南唐的過程中,宋軍對南唐國都是用一年多的時間圍而不打,勸降無效的情況下,才發動總攻。趙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殺害金陵城中百姓"。

他是貧寒人家出身,總是不忘崇尚節儉。一次,宋太祖17歲的女兒穿了件華麗的衣服,宋太祖對女兒的奢華打扮十分反感,就訓誡她:"以後不要穿這種華麗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響,不要引領這股奢華的風氣。"公主聽了以後很慚愧,連忙跪拜致歉。盡管說是一宗小事,但也看出趙匡胤做了君主後,沒有忘記自己一人隻是一涓涓細流,而人民大眾才是汪洋大海。

老子心目中的"不爭",即要求個人在處世過程中要具有謙退而不你爭我奪的品格,能在合適的位置上,即便是處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終如一地永遠付出著,能夠"心善淵"、"事善能",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沒有怨咎、遺憾、悔恨。

的確,有紛爭就會產生矛盾,有矛盾就會造成傷害,我們隻有讓內心平靜下來,將那些不知的爭吵、紛爭的事情看得淡了,才會如老子所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俗話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會擾亂人的心緒,動搖人的意誌。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經不起誘惑的,不拚命追求好事,也是對自己的愛護。人們應該有順其自然的心態,凡事不要過於強求。

在許多企業熱衷於把自己定位於行業"龍頭"、集團"航母"、銷量"第一"的時候,國內廚具知名品牌方太的當家人茅理翔卻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不爭第一,甘當老二。" 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認為,老大、老二均是行業的首領,何必一定要去爭老大呢?更何況第一也好,第二也罷,關鍵在於誰是強勢品牌,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是長壽企業。尤其是正處於企業成長階段,定位於"老二"更有助於減少浮躁情緒,穩下心來精耕細作。

對於這樣的說法,也可能有人會譏笑說:"你沒能力拔頭籌,才故意自圓其說,這是懦夫哲學。"而茅理翔的理解是:"當第一太累了,會成為眾矢之的,天天戰戰兢兢怕掉下來。事實上,當老二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甘當老二,更難能可貴。現在有很多大企業,擴張太快,幾年後立即倒下去。有的圖個盛名,內部千瘡百孔,不堪一擊;有的是泡沫,有風吹草動,就會破滅。所以,關鍵還得保持內功,真正能成為長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