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上善若水,德博而化(1 / 3)

第30章 上善若水,德博而化

崇尚善良要像水之走下一樣,自覺而行,勿須外力;處世要向水一樣,容萬物而不爭,不棄卑微,不辭涓流,廣采博納,融會百川;做人要像水一樣,清澈透明,坦誠無偽,潔身自好,如際遇汙穢要盡快過濾沉澱以鑒分清濁;做事要像水一樣,不偏不傾,公平公正,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在蜿蜒曲折中奔流到海;對境遇要像水一樣,不擇不剔,隨遇而安,既有隨方就圓的靈活性,又有秉性不移的原則性。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為了引申發揮道家的似私而實無私的妙用,進而刻畫出如何才合於"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學。

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這是一個來自越戰歸來的士兵的故事:

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見到的。"

不過兒子又繼續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裏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隻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撼,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讓他這樣破壞了。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時兒子掛上了電話,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幾天後,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隻是單純的自殺案件。於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並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停屍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但驚訝的是兒子居然,隻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例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掉,出嶽潤民田。"隻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要占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俗話說:"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它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汙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副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指標:"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這一節的文言裏,要注意它"幾於道"的幾字,並非說若水的德性,便合於道了。他隻是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麵,來說明它幾乎近於道的修為而已。佛說"大海不容死屍",這就是說明水性至潔,從表麵看,雖能藏垢納汙,其實它的本質水淨沙明,晶瑩透剔,畢竟是至淨至剛,而不為外物所汙染。孔子觀水,卻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進,來說明雖是不斷地過去,卻具有永恒的"不舍晝夜"的勇邁古今的精神。我們若從儒、佛、道三家的聖哲來看水的讚語,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進利生,道家的謙下養生,佛家的聖淨無生三麵古鏡,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或在某一時間,某一地位如何應用一麵寶鑒以自照、自知、自處。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