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上善若水,德博而化(2 / 3)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但在《老子》本章講修水觀的水道,除了特別提出它與物無爭,謙下自處之外,又一再強調地說,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作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作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止,"動善時";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猶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無私的妙用了。

老子講了這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曆史上對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能有一項的美德,也就可以樹立典範而垂千古了。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終以周守藏史的卑職自處;吳太伯的讓國避地;張子房的自求封於"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餘也有不少的聖君名臣,寬厚優容,做到"心善淵"的榜樣。諸葛亮的三顧出山,最後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與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政,君臣上下,大體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精神。

在東漢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書仆射鄭崇對漢哀帝質問"門庭如市"的對話。鄭崇當時理直氣壯地對答說:"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們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語。但可惜鄭崇的"臣心如水",結果也難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裏,水也應為他嗚咽興悲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裏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盡管從總體上看,老子的處世哲學是消極、無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極成分,細細品味水的品性,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發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則的。

一曰守拙。

水乃萬物之源,論功勳當得起頌辭千篇、豐碑萬座,炫耀的資本不可謂不厚。可它卻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不僅不張揚,反而"和其光,同其塵",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裏窪在哪裏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靜。此等寧靜和達觀,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這的確是一種"無為",但不是對"大我"的無為,而是對"小我"的無為,是在個人利益上的無為。

二曰齊心。

水的凝聚力極強,一旦融為一體,就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朝著共同的方向義無返顧地前進,故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歎。因其團結一心,水威力無比:彙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蕩今滌古;乘風便起波濤,轟轟烈烈,激濁揚清。

三曰堅忍。

水至柔,卻柔而有骨,信念執著追求不懈,令人肅然起敬。九曲黃河,多少阻隔、多少誘惑,即使關山層疊、百轉千回,東流入海的意誌何曾有一絲動搖,雄渾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擊礁盤,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退縮,一波一波前赴後繼,一浪一浪奮勇搏殺,終將礁岩撞了個百孔千瘡;崖頭滴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千萬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真可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