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屁股九盆火
從前,有一座寺院,裏麵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些小和尚。老和尚十分吝嗇,待小和尚們非常刻薄。冬天,徒弟們穿不上棉衣,老和尚總是用“小孩屁股三盆火”來搪塞徒弟們。
一天,寺院裏來了客人,老和尚急忙叫小和尚們燒茶。可是,過了好半天,也不見徒弟們送茶來。他便怒氣衝衝地來到後院。一進門兒,隻見三個小徒弟正在屁股對屁股地頂著一個茶壺呢。“小混蛋!為何不燒茶,在此胡鬧!”其中一個小和尚撅著腚,仰著頭答道:“師父,我們早已燒茶多時了,可是很奇怪,我們用了九盆火,燒了好半天,一壺水還沒燒開呢?”
菜露出來
家裏來了客人,老子叫兒子去買菜。兒子買了一大堆白菜、蘿卜、韭菜回來,老子說買錯了。兒子莫名其妙:“你不是叫我去買菜嗎?”
老子說:“菜就是肉,肉就是菜,懂嗎?”
第二天,兒子見老子的褲子爛了一個洞,露出了肉,就呼喚:“阿爸!你的菜露出來了!”老子摸摸屁股:“好的!明明是肉,怎麼說是菜呀?”
“你不是說菜就是肉,肉就是菜嗎?”
多事的兒子
有個婦人偷鄰居一隻羊,藏在自己的床底下,叫兒子不要聲張出去。
過了一會,鄰居沿街叫喊,喋喋不休地罵別人偷了他的羊。兒子聽見了,有點心虛,連忙對那位鄰居說:“我的娘並沒有偷你的羊。”
婦人責怪兒子多事,便用眼睛狠狠地瞪著自己的兒子。這時,兒子有點心慌意亂,指著他娘的眼睛對那位鄰居說:“你看,我娘這隻眼睛,多像我家床底下那羊的兩隻眼睛!”
名諱
錢良臣在家裏,都不許說“良臣”二字。他兒子很聰明,凡讀書時遇到“良臣”都讀作爹爹。
一天,他兒子讀“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隻好讀作“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
小孩辯日
孔子去東方遊曆,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什麼。甲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就離人遠。”乙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遠,中午反而近。”甲孩說:“太陽剛出來像馬車上的遮陽傘那麼大,中午就像盤子那麼小。這不是說明大是因為近,小是因為遠嗎?”乙孩說:“太陽剛出來時人覺得涼快,到中午人就覺得很熱。難道不是遠了覺得涼,近了覺得熱嗎?”孔子愣住了,不能解答。兩個小孩笑道:“誰說你是有學問的人呢?!”
小雞穿孝
鄭兒問他母親說:“我看見人家有了喪事,他家的小孩穿黃色的麻衣,這是什麼緣故?”他母親說:“那是黃色的喪服,不叫麻衣,凡是祖父母死了,他的小孩就穿這黃喪服。”鄭兒聽了,忽然省悟道:“啊!難怪前幾天,咱家殺了一隻老公雞,它的媳婦母雞剛孵出來的雞雛,都為它穿黃喪服呢!”
來之不易
在吃飯的時候,老和尚見小和尚隨便糟蹋飯粒,就過來拍拍小和尚的頭說道:“飯來之不易,不可任意糟蹋,懂嗎?”可是小和尚卻扮著鬼臉說:“師父,請您老不要再拍我的頭啦,因為我的頭也是來之不易呀!”
言與行
先生凶狠地對著某學生訓斥道:“他盡管不好,可你也不能動手就打呀!你應該好言規勸他!你要知道,打人比野獸、強盜還……”學生說:“哦,那麼先生您手中的戒尺幹什麼用?”
馬比車輕
一個八歲的男孩牽了一匹馬跟著父親上山打柴,他向父親說:“這匹馬比車子輕呢!”父親問怎麼這樣說,他答道:“拉車上山,要花很大的力氣,現在拉馬,卻毫不費力。”
權利和義務
弟弟偷了十個銅元去買糖,哥哥拖住他說:“你買了糖,要分給我一半,我就不告訴爸爸。”弟弟說:“可以。”剛出門,恰好被父親看見了,父親要打弟弟手心十下,打到五下時,弟弟高喊:“哥哥快來,有你的一半!”
舞女高齡
鄭參宴請趙神,派舞女助興,舞女都已高齡,孫子見祖母還在忸怩作態,便笑言譏鄭參道:“相公懂文又弄武,常喜好今兼好古,昔日曾聞阿武歌,今日親見阿婆舞。”
狗尾王尚書
蒲鬆齡在西鋪村畢家當私塾老師的時候,有一天,畢家宴請當朝尚書王漁洋。主人畢際友向王尚書誇耀他家的先生很有才學,還請蒲鬆齡出來作陪。這個王尚書嘴裏不說,心裏老大的不高興,覺得一個窮教書匠不配跟他這位大尚書同一桌吃飯。
正在飲酒吃菜的時候,進來一隻狗,趴在桌子下啃骨頭。王尚書心生一計,要試試蒲鬆齡的才學,對他說:“桌子底下不是狗,像是狼。”
蒲鬆齡早就看出王尚書擺著一副官架子,正想殺殺他的威風,就接上說:“狼和狗不一樣,狼尾巴往下耷拉,狗尾往上豎。”
“往上豎”與“王尚書”諧音。那王尚書聽得這“狗尾”兩字加上他官銜之上,心裏不免火冒三丈,但又不便發作,隻好咽下兩口苦水,灰溜溜地離席而去。
從此,“狗尾王尚書”的話柄就在山東傳開了。
學青蛙叫
一次,張、王兩位好友來徐文長家。王某悄悄對徐文長說:“徐兄,你若能叫張兄學青蛙叫,算你本事大。”
徐文長點點頭,請兩位到一塊瓜地裏轉了幾圈,指著一隻瓜說:“張兄,你看這葫蘆長得怎麼樣?”
“這不是葫蘆,是瓜呀。”張某說。
徐文長說:“是葫蘆!”
張某說:“是瓜!”
徐文長故意大聲說:“葫蘆!葫蘆!葫蘆!”
張某也大聲反駁說:“瓜!瓜!瓜!”
徐文長對王某說:“怎麼樣?張兄不是‘呱呱呱’地學青蛙叫了嗎?”
三難新郎
宋代文學家蘇洵的女兒蘇小妹能詩善對。她和揚州才子秦少遊結婚。洞房花燭之夜,筵席剛散,秦少遊正欲進洞房,但見房門緊閉,庭中擺著一張小桌子,桌上擺著筆墨紙硯,還有三個紙封兒。站在桌旁的小丫環對少遊說:“奉小姐之命,三個紙封三道題目,要你三試俱中方能進房。”秦少遊請丫環拆封給題。第一、第二個題目都答對了。第三個紙封裏寫的是“閉門推出窗前月”,要對出下聯。少遊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在庭中的水池旁納悶徘徊著。這夜月光如水,蘇小妹的哥哥蘇東坡看到此景此情,聽他口中吟哦,看他右手推窗之勢,料是他被小妹的對聯難住了,想了想,便撿一顆小石子,輕輕投到小池中。秦少遊看著水中天光月影,頓時領悟,欣然提筆對道:“投石衝開水中天。”於是房門大開,少遊這才進了洞房。
談笑有我
明朝某太監任守備大員,他倚仗權重位高,常喜歡邀請文人雅士作客,借以誇耀自己。不少士大夫為謀取私利,也有意與此太監往來。隻有戶部尚書王鴻儒不予理睬,多次謝絕此太監的邀請。對王鴻儒清正自持的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時引起許多議論。當有人將這種情況告給王鴻儒時,他風趣地說:“往來雖無我,談笑卻有我。”暗用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句,聞者皆笑。
評點花魁
明代才子祝枝山住處有一庭園。春夏之交,牡丹盛開,姹紫嫣紅。祝枝山設宴邀好友前來把盞賞花,並於各色牡丹花中,均選一株,請諸位評點花中之魁。一時間眾說紛紜,或姚黃,或魏紫,莫衷一是。隻見唐寅含笑不語,眾人逼問,他才說:“百無一是!”舉座愕然,都覺此言不妥,有礙情麵。誰知祝枝山不僅不怪罪,反倒點頭說:“對,自無一是!”原來,兩人皆用減筆拆字法,“百”、“自”去“一”為“白”,花魁乃白牡丹,眾人明白後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