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內傷
一、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是人體的精神狀態,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應。
二、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髒營養。“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2、影響髒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3、多發為情誌病。
4、影響病情變化。
飲食
1、饑飽失常:“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高粱之變,足生大丁”。
2、飲食不潔。
3、飲食偏嗜。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問.五藏生成篇 第十》:
“多食鹹:腎,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心,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肺,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肝,則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脾,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氣也。”
勞逸損傷
1、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2、過逸:“久臥傷氣。”
痰飲
1、痰飲的概念: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得病理產物,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包括“有形之痰”,即視之可見,聞之有聲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鳴等,或指觸之有形的痰核等。也包括“無形之痰”,隻見其征象,不見其形質,從痰治療有效,從而推測其病因為痰。如眩暈、癲狂等。飲即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因部位及病症不同分“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2、痰飲的形成:多與肺、脾、腎、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關。
3、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滯氣血運行:
①痰阻經絡:肢體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瘰鬁痰核、陰疽流注。
②痰飲阻肺:胸悶氣喘、咳嗽吐痰等。
③痰飲停胃:惡心嘔吐等。
④痰阻心脈:胸悶心痛等。
⑤痰結咽喉形成“梅核氣”。
2、影響水液代謝。
3、易於蒙蔽心神。
4、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瘀血
1、瘀血的概念:
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行不暢,阻滯於經脈及髒腑內的血液均稱之為瘀血。
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2、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暢致瘀,因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原因使血行不暢而凝滯。
血出致瘀,由於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淤血。
3、瘀血致病的症狀特點:
(1)疼痛:多表現為刺痛,固定不移,夜間尤甚,拒按。
(2)腫塊:體表的瘀血多表現為局部的淤青,而體內的瘀血多為癓塊或積塊。
(3)出血:瘀血的出血為紫暗色,夾有血塊。
(4)色紫黯:一是麵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質紫黯,或舌有瘀斑、瘀點等。
(5)可出現肌膚甲錯,脈澀或脈結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