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
一、未病先防
1、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
調攝精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加強鍛煉、生活起居應有規律和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
2、防治病邪的侵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二、既病防變:包括早期診治和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肝—脾,治肝—補脾
治則
一、概念: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製定的、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治則是指導治法的總則,治法是治則的具體化。
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本和標是相對的概念,有多重含義,可以用來說明病變過程中的各種矛盾主次關係。
1、正治與反治:“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正逆從反
①正治:又稱逆治,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常用治則。逆,指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正治法適用於疾病征象與疾病本質相一致的病證,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②反治:又稱從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從,指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疾病的假象相一致。
“熱因熱用”真寒假熱證、“寒因寒用”真熱假寒證、“塞因塞用”氣血虧虛的閉經、“通因通用”淤血導致崩漏。
2、治標與治本:
①急則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
②緩則治其本:對慢性病或急性病恢複期有重要意義。
③標本兼治:標病本病並重時用。
三、扶正與祛邪:
1、扶正與祛邪的概念及關係:
扶正即是扶住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多用補虛之法;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多用瀉實之法。二者相互為用,相輔相成。
2、扶正祛邪的運用原則:
扶正適用於以正氣虛為主,而邪氣也不盛的虛性病證。
祛邪適用於以邪實為主,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
扶正與祛邪兼用適用於正虛邪實病症,而且兩者同時兼用則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先祛邪後扶正用於邪盛正虛,但正氣尚耐攻或兼扶正反會助邪之證。
先扶正後祛邪用於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者,因兼以攻邪反更傷正。
四、調整陰陽:
1、損其偏盛:治熱以寒(熱者寒之);治寒以熱(寒者熱之)。
2、補其偏衰:“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即在補陰時適當配用補陽藥,補陽時適當用補陰藥。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五、調整髒腑功能:
根據各髒腑生理上的相互聯係、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道理,注意調整各髒腑之間的關係,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六、調理氣血關係:
調理氣血關係的原則為:“有餘瀉之,不足補之。”氣虛至血虛或氣血兩虛者,治以氣血雙補,以補氣為主;氣虛血瘀,治以補氣行血;氣滯血瘀,治以理氣活血化瘀;氣虛不能攝血,治以補氣攝血;血脫者,急以補氣固脫。
七、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1、因時製宜: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特點,選擇製定適宜的治療用藥原則。“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
2、因地製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選擇製定適宜的治療用藥的原則。“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3、因人製宜: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的不同特點,原則製定適宜的治療用藥的原則。
養生與壽夭
一、養生的原則:養生,又稱道生、攝生、保生。養生的原則包括:①順應自然 ②形神兼養 ③調養脾腎 ④因人而異。
二、養生的方法,主要包括:① 適應自然,避其邪氣。②調攝精神,內養真氣。③飲食有節,謹和五味。④勞逸結合,不可過勞。⑤和於術數,適當調補。
生命的壽夭
《內經》對人體生命的產生及其發展變化的論述,主要強調三點:
一、髒腑精氣的充盈及其功能的協調是生命進程的基礎;
二、形神合一是生命的保證;
三、腎精、腎氣是構成生命、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