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緒論、望神、望形態(1 / 1)

一、中醫診斷學的發展簡史

1、公元前五世紀扁鵲

“切脈、望色、聽聲、寫形”

2、公元前三世紀《黃帝內經》

從理論上奠定了中醫診斷學的基礎。

3、西漢.淳如意創“診籍”

4、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創六經辨證,概念清楚,層次分明。

5、東漢.華佗《中藏經》

論症、論脈、論髒腑寒熱虛實,甚為精當。

6、西晉.王叔和《脈經》為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

7、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源診斷的專著。

8、元朝.敖氏《點點金》、《金鏡錄》為論舌的第一部專著。

9、明朝.張景嶽《景嶽全書》,明朝.李時珍《瀕湖脈學》。

10、清朝.林之翰《四診抉微》四診並重,色脈並重。

二、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1、診法:四診(望聞問切)

2、辨證:

症:即症狀,包括症狀和體征。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身體不適及異常變化,如頭痛、咳嗽、胸悶等;後者是醫生檢查病人身體所發現的異常征象,如麵色白、舌質紅、脈弦滑等。症是通過四診獲得的最有價值的病情資料,是中醫診斷病證的基本依據。

證: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症狀和體征為依據,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當前的病機(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綜合而成)。如肝膽濕熱證,臨床表現為脅肋灼熱脹痛、厭食腹脹、口苦尿赤或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其病位在肝膽,病因在濕熱,病機是肝膽濕熱。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鬥爭、陰陽失調所引起的具有該病特定發展規律的病變全過程,具體表現為若幹特定的症狀和不同階段前後銜接的證候。例如,溫病是以急性發熱。口渴尿黃等臨床特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現為由衛氣證、氣分證、營血證及血分證前後銜接組成的病變全過程。

辯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四診收集到的病情資料進行辨別、分析、綜合,判斷其證候類型的思維過程,即確定現階段屬於何證的思維加工過程。

3、辨病,亦稱識病,是對疾病的病種做出判斷,即作出疾病的診斷。

4、病曆古稱醫案、診籍,是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即作出病名的診斷。

異病同治:異病之所以同治是因為出現了相同的證;

同病異治:同病之所以異治是因為出現了不同的證。

望神

得神表現:兩眼靈活,明亮有神,麵色榮潤,含蓄不露,神誌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靈敏。

意義:健康———精氣充盛,疾病———精氣未衰

少神概念:少神又稱神氣不足,指精氣不足,神氣不旺的表現。

表現:精神不振,兩目乏神,麵色少華,肌肉鬆軟,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等。

意義: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髒腑功能減弱。常見於虛證患者,或病後恢複期病人。

失神:

①精虧神衰而失神表現: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麵色晦暗無華,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遲鈍,手撒尿遺,骨肉盡脫形體羸瘦。【提示】:精氣大傷,預後不良。

②邪盛神亂而失神表現: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猝然昏倒,兩手握固,牙關緊閉。【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化痰,蒙蔽清竅,阻閉經絡。

假神概念: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的預兆。

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本為麵色晦暗,一時麵似有華,兩顴泛紅如妝。;本已神昏或精神過度萎靡,突然神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並不能自己轉動;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望形態:形體強弱胖瘦的臨床表現及其意義。

形體強弱:強——胸寬骨大膚潤肌豐。內髒堅實,氣血盛;弱——胸窄骨小膚枯肉消。內髒脆弱,血虛。

形體胖瘦:胖——能食為形氣有餘;食少為形盛氣虛。瘦——能食為中焦有火;食少為中氣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