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的大軍已經趕到了哈利莽來。

鼓角轟鳴著劃破長空,整齊的戰陣,寒光閃閃的兵刃刀槍,高高飄揚的各色旗幟,宏闊雄渾,不動如山。三萬大軍踏過金秋的草原,其徐如林。

佩刀掛盾,高執紅纓長漆槍的騎兵方陣殺氣騰騰,宣示著無盡的威嚴煞厲。鐵騎中央一輛四輪馬車,前後簇擁著鐵甲衛士,旗幡掩映,氣勢雄渾。

一名騎士飛馬馳來,肩頭紅色小旗獵獵生風。到得近前翻身下馬,那風塵仆仆的騎士嘴唇開裂,卻連氣兒都顧不上喘,就急匆匆掏出一封密函雙手逞遞過去。

侍衛遞過一隻水袋,同時接過信函急急走到車前低聲稟告幾句,車簾兒掀開,楊淩端然坐於車中,車子仍然搖搖晃晃地向前行駛著,楊淩啟開信件仔細閱讀了一遍,沉思片刻,說道:“來人,通知前隊,轉向撒裏怯兒,直取忽蘭忽失溫!”

傳令兵應聲而去,大軍陡然轉向,車馬轆轆折向西北方向。

楊淩展開地圖,仔細觀察一番,唇邊不禁露出一絲笑意。

忽蘭忽失溫是阿魯渾河、斡難河、圖拉河三水交彙之地,三麵環水,最最險惡。同時忽蘭忽失溫附近多山,有利於騎兵部隊隱藏轉移,很顯然,伯顏猛可僅剩的籌碼已經經不起消耗了,唯在在此絕境,同時也易守不易攻的地帶,再做最後掙紮。

可是他卻忘了。就在這裏,就在一百多年前,瓦刺可汗馬哈木,以三萬鐵騎對抗大明皇帝朱棣。意圖利用騎兵優勢大敗明軍,結果是大敗而歸。自從之後,永樂大帝再做北征,連敵人的影子都找不到,一戰打散了他們地軍心,一戰就是幾十年的和平,那一戰,明朝大軍摧毀瓦刺鐵騎的秘密武器,就是神機營的火器。

一百多年前地明軍用火器大敗瓦刺,一百年後的今天。大明的火器對付不了韃靼人的鐵騎嗎?楊淩微微地笑了起來。

他已經收到了紅娘子的消息,知道了他們兩軍交戰的詳細情形。

伯顏猛可那幾隻片刻不離身的‘海冬青’,盤旋在伯顏猛可軍營的上空。被紅娘子用望遠鏡無意間看到,就此暴露了他牛角陣的真正主力所在,紅娘子毫不猶豫,就在誰也不會相信她這麽快就孤注一擲全力突圍的時候,於當天夜間突襲實力空虛地左翼。殺出了重圍。

更叫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竟然根本不顧夜間突圍、陣容散亂,不易集中和溝通指揮的弱點。甫一殺出重圍立即兜轉戰馬實施反包圍,將伯顏猛可地大軍困在其中。

伯顏猛可費盡心機把朵顏軍逼到這個地方,就是知道這裏是一塊死地,他豈肯讓紅娘子如意,於是立即整合隊伍趁朵顏軍尚未合圍,再次反突圍。

兩軍都是亂軍,彼此混雜在一起一場混戰,這一戰伯顏猛可損失慘重,由於雙方人馬彼此裹脅。各種聲光訊號的命令全都失去作用,兩軍直殺到太陽升起眼能視物,這才開始逐步用旗幟聚攏兵馬。

直至近午,伯顏猛可才將所部全部集中,向西北突圍逃逸而去。朵顏軍也因傷亡慘重需要整合,這才沒有追去。如今大明軍隊又自東北和南方馳援而來,重重大軍包圍之下,伯顏猛可已是日暮西山,隻能垂死掙紮了。

三隻雪白的信鴿帶著暗語寫成的密信從楊淩的車頂飛起,箭一般插入雲宵,直向南方而去。它們捎去了楊淩地命令,要求許泰率領的外四家軍立即改變行軍方向,一同殺向忽蘭忽失溫。

為了以防萬一,在信鴿之外,楊淩又派出了一隊信使。其實他本不必如此,這些信鴿都是精心挑選的異種,不畏雨雪沙塵天氣,善於高飛和夜間飛行,三隻信鴿齊出,必有一隻能夠把信送到許泰手中。

因為大多數猛禽不在夜間出沒,即使有,比如貓頭鷹,也是低飛地猛禽,很難捕到展翅高飛的信鴿。信鴿從唐宋時期就已用於軍中傳訊,至明代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甚至一些豪門大族也養有信鴿用來傳訊。

正統年間,灘陰曾有一戶人家抓住一隻鴿子,正想殺掉時發現鴿足上有一封油紙封裹的信,打開一看,這信是從京師三天前寄出的,兩地空距七百多公裏,可見這信鴿的速度。關外地廣人稀,不比關內驛站完善,從奴兒幹都司到北京數千裏的距離,有時有極重要的軍情,所以軍鴿應用較多。

遣走了信使,楊淩陷入沉思當中。他對自已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是很信得過的,當然,這種戰鬥力是攻防之間地戰力,大草原上的長途奔襲、擾敵、迂回包圍等事情,還需要朵顏軍的密切配合才行。

畢竟,軍隊的戰鬥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騎兵的戰鬥力尤其如此。全民皆兵的韃靼人先天就佔有馬上的優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楊淩這支由兩萬邊軍和一萬民團丁勇組成的軍人,大量使用了火器。

這些火器包括物美價廉的群毆必殺器手雷,和多管火銃,而且多管火銃采用了燧發槍的設計原理,燧發加多管,對方的騎兵衝過來時,將會發現自已是陷入了一場惡夢。

這樣一來不但火力犀利,最重要的是易於訓煉,使彭小恙的民團軍迅速具體了強大戰力。大集團軍作戰,他們連射擊準確度都不必考慮,隻要武器準備及時,簡直幾個月的密度訓煉,就能練出一支強悍的殺人機器。

然而。他們所用的火器並不是全部由關內運來地。其中一部分是楊淩家的兵工廠自已造的。成綺韻在鬆花江船廠附近,建了一個秘密的火器研製基地,除了從關內進口一部分鋼鐵,在鐵嶺衛附近還建造了一個屬於個人地小型練鋼廠給他們提供優質鋼鐵。至於火藥。則是按照楊淩優化後的火藥配方自已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