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恩傑爾大街被騷擾行為記述 第三十五章痛捫別讀
聖者對於讀書方法的介紹、關於讀書品味和意會境界的闡述自有定規和戒律足可因循傳承並能加以發揚,隻是凡俗的隨心讀書觸到痛處撓到癢處的時候因人而有個別之處,畢竟我們不是都為了苦讀青史發奮窮經而懸梁刺股十年寒窗的,更多的時候是隨心所至信馬由韁地流連於興味之中。古人有捫虱夜話的愜意之處,我今對心猿意馬心領神會的個中三味也略有一些獨衷之情。
讀書當然首要的是為了通事理明大義而為之,就象獲得了太陽的光明才具有辨析幽微世界的條件一樣。讀書不待明言的效果在於其潛移默化的功夫,真正期望的目的是那些細雨潤物的熏陶,雖不能立竿見影地達到眼目之囂,心舌之垢,不待盥洗,見輒除去的地步。而足可有沙裏淘金日積月累的收獲的。但我這裏自我感覺的真切的讀書體會雖不是和尚頂上的虱子明擺著的等著去捫,而更多的是藏匿於肘腋之間,在你可以觸手但不可隨及的地方,感覺不耐煩了方有抓搔之舉,跟著感覺走,心下倒也痛快。因此那方法的得當程度和觸感的靈敏水平,就與讀聖賢書所思有感的差異有了天壤之別。這兩天閑中讀過了張岱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上麵的援引即出自書中),在夢裏歎惋傷懷之餘,於夢中向往追尋之間,在惘然地覺得大義猶存的同時,也頗有一些見微知著的感覺。夢中有繁華覺後更淒涼,張岱在家國淪亡後披發入山,駴駴如野人,當然對往日的繁華以及西湖的盛景會有慨然如夢的感覺。但他卻以兩個真實的笑話調侃了一下似真若夢的莊嚴主題,以具體的事例調劑了一下千古文章的興味意趣,他說的是,有掮夫磕酒缸破,失神坐地上想,若是夢好者?又說,某生得中秋試,赴鹿鳴宴,齧其臂曰敢是夢乎?其意大概是要影射地說明,無論市井之間,還是廟堂之上,悲喜皆由一夢,當真之時,莫若虛構,大塊壘見於尋常事,大胸懷存於真性情。
前人也曾告誡我們,讀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也會有遇見險山惡水需要動腦筋才能跋涉過去的時候。我也舉一個旁例:有主婦對保姆說用洗衣機洗完了衣服給孩子也洗個澡。於是保姆洗完衣服後就把孩子也放進洗衣機裏洗了一通。這是保姆領會錯了主人的意思,而誤讀的惡果比這個還要嚴重。社會中的現象是紛繁雜處的,因為真理和謬誤、光明與黑暗是互相襯托著對比著出現的,它們之間有實際的聯係卻並非事實上的血族關係,書中自然有所翻雲覆雨的體現,如果你不能鑒別而偏讀歪讀,順著某些岔道斜徑一口氣跑到黑的話,不但誤了自己前途,豈不是也置作者於不誠不信誨淫誨盜的不義之地了嗎?張岱的文中褒貶人物的地方頗有咀嚼之處,他認為因其詩文中有曹孟德,書畫中有賈秋壑,覺其滔天罪業減去一半。曹操的梟雄風範和文采風度我們盡知而拜服,就是大奸臣賈似道也有痛快處,書中有一段描寫:當大火立逼太廟連皇家都束手無策之際,此人一轎風行趕來,喝令火至太廟,立斬殿帥!殿帥率健兒奮身上屋爬脊,大火立時撲滅。如此地懺悔惡人,卻並非是縱容罪孽,這是作者深藏機鋒而又感恩寬容的氣度使然。
現實生活比起讀書寫作來是非常令人煩惱的,牽絆累贅不勝其苦是包括作者在內人人難訴的隱衷,可是作者們為什麼也都不能脫俗而紛紛跌落塵埃、最終要寫到生活現實中去呢?近日剛放下的幾本書中如《浮生六記》中情趣伴著苦惱的家庭糾葛就不說了,僅以我剛讀過的《洛陽伽藍記》為證,本以為這是古典的地理讀本或建築教科書一類,不想其中對北朝風情人物的描寫不但栩栩如生,而且其刻畫性格語言的力度與清晰度足以垂範終古,如朝堂之上君臣其樂融融地談論南北風習之別,高祖皇帝出了個三三橫,兩兩縱的謎語,謎底是習字,不妨略加回味,可以細品其妙,而後麵的君臣應答更妙,舉凡例證趣味橫生,在這裏恕不贅述。不想最讓我動情的、最能使我忘憂的還是其中那些或淒楚或詼諧的生活跡象和命運場景的描述,這大概就是人類不可脫卻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