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辟疆合稱明複社四公子,又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文章三大家,確實才華橫溢。他原本是明啟戶部尚書侯恂之子,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樓裏的名妓,陳貞慧隱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為僧,楊文聰抗清殉國,陳子龍自沉明誌,但侯方域卻耐不住寂寞,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而且隻進了副榜,
陳貞慧(1604~1656)
陳維崧(165~168)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後卒於任所。
陳維崧出生於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陳於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黨”,曾受迫害。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鳳凰”。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0歲。入清後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曾得到官職,身世飄零,遊食四方,接觸社會麵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薑宸英、王士□、邵長蘅、彭孫□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並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並列,陳為“陽羨派”詞領袖。
陳維崧的詞,數量很多。現存《湖海樓詞》尚有1600多首。風格豪邁奔放,接近宋代的蘇、辛派。蔣景祁《陳檢討詞鈔序》:“讀先生之詞者,以為蘇、辛可,以為周、秦可,以為溫、韋可,以為《左》、《國》、《史》、《漢》、唐、宋諸家之文亦可。……取裁非一體,造就非一詣,豪情豔□,觸緒紛起,而要皆含咀醞釀而後出。”雖嫌誇張,但陳維崧以豪放為主,兼有清真嫻雅之作,是為事實。更難得的是陳維崧各體詞都寫得很出色。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國初詞家,斷以迦陵為巨擘。”“迦陵詞氣魄絕大,骨力絕遒,填詞之富,古今無兩”,《湖海樓詞》最為可貴的,是能注意反映社會現實,如〔賀新郎〕《纖夫詞》,寫清兵征發10萬民夫替戰船拉纖,“列郡風馳雨驟“,使得“閭左騷然雞狗“,還寫到一民夫與“草間病婦“的“臨歧訣絕“,情狀淒慘。〔南鄉子〕《江南雜詠》揭露官府對勞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惡:“戶派門攤”,使賣屋納稅的農民“獨宿牛車滴秋雨”,而官吏的凶惡卻“如鬼”。此外多寫自己的懷才不遇及國家興亡之感,如〔點絳唇〕《夜宿臨□驛》、〔醉落魄〕《詠鷹》、〔夜遊宮〕《秋懷四首》、〔夏初臨〕《本意》、〔沁園春〕《贈別芝麓先生,即用其題〈烏絲詞〉韻》等,傷時感物,豪放蒼涼。〔沁園春〕《題徐渭文〈鍾山梅花圖〉同雲臣、南耕、京少賦》詞,則把曆史故實、眼前新事、畫麵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攝納詞中,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為:“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薑為一手。”這明陳維崧能將不同風格冶於一爐,而能抒寫自如。此外,〔念奴嬌〕《讀屈翁山詩有作》,雄奇壯闊,兼富情趣,〔唐多令〕《春暮半塘泊》信手拈來,口語入詞;也顯示出他能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的特點。〔望江南〕、〔南鄉子〕等組詞,以清新筆調,寫江南、河南的風光和社會生活;〔蝶戀花〕《六月詞》寫農民入城的情態;〔賀新郎〕《贈蘇□生》寫藝人的遭遇,這些詞又顯示出陳維崧詞題材廣闊的特點。陳維崧詞的缺點是有時傾瀉過甚,一發無餘,便缺餘蘊。稍嫌輕率。
陳維崧亦能詩,但成就不如其詞與駢體文。他的駢體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為其作序,評為:“具龍跳虎臥之奇”,“得歌行頓挫之致”;毛際可作序,評為“言情則歌泣忽生,敘事則本末皆見。至於路盡思窮,忽開一境,如鑿山,如墜壑……”。《與芝麓先生書》、《餘鴻客金陵詠古詩序》、《蒼梧詞序》等,都寫得跌宕悱惻,有很強的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明末諸生,又中鄉試副榜第二人。父陳於廷,東林黨人,官左都禦史。貞慧也是複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於時,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稱“四公子”。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铖,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於南京,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十餘年不入城市。陳貞慧文章婉麗閑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國之思。又《痛史》及《中國內亂外禍曆史叢書》第一輯,收錄《過江七事》一種,專記弘光朝的史事,也題為陳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後三種,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方以智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裏(今屬安徽省樅陽縣)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著作,《明史》有傳。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曆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後,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曾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複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人稱“四公子”,以文章譽望動下。
崇禎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被農民軍俘獲,他設法逃脫,輾轉奔回南京。仇敵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裝逃離南京,流落在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當清兵大舉南下時,他曾聯絡東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廣西平樂,方以智被捕,他堅貞不屈,清將為其正義所動,聽任其出家。獲釋後,他即易服為僧,改名弘智,字無可,別號大智、藥地、浮山、愚者大師等。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自稱極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為他事牽連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因疽發卒於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