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酷愛自然科學知識,自幼塾中誦讀之餘,即好窮物理,曾謂“不肖以智,有窮理極物之僻。”(《物理識》卷五)明清之季,西學東漸,方以智一麵秉承家教,以《易》學傳世,一麵又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終於在哲學和科學兩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方以智學識淵博,《清史稿》本傳:“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這一評價並不過分,他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見解。例如,在學術分類問題上,他把學術分為三類,:
“考測地之家,象數、律曆、音聲、醫藥之,皆質之通者也,皆物理也。專言治教,則宰理也。專言通幾,則所以為物之至理也。”(《通雅≈ap;#86;文章薪火》)
在這三種學術中,他講得比較多的是通幾與質測。他:
“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物理識≈ap;#86;自序》)
可見,所謂通幾,是對事物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討,而質測則要求腳踏實地考察事物變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類,總結驗證已知規律,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顯然,通幾與質測是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著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在中國,這種分類是方以智的獨創。
在文學方麵,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文學,討論了地心學、九重、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文學問題。對於西方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識,並非盲從,而是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對於西方地圓,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圓賴以成立的觀測證據,然後才加以接受的。對於傳教士的錯誤法,他則予以批駁。例如傳教士曾,太陽半徑為地球半徑的160多倍,而太陽距地球隻有1600多萬裏,方以智指出這是錯誤的,因為據此計算(定地球圓周長約9萬裏),太陽的直徑就將近有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他運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論,對這一問題做了解釋,指出人目所見的太陽圓麵比實際發光體要大,因此按幾何方法進行的測量並不準確。他的這一理論後來被《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學方麵,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認為:
“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識》卷一)
顯然,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於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於氣彌漫分布於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為了與近代光的電磁波動相區別,可以稱之為氣光波動。
從氣光波動的角度出發,方以智進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線的主張,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範圍內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他並且指出,由於光肥影瘦現象的存在,使得基於光線直進性質進行的測量得到的結果都不準確。他:
“物為形礙,其影易盡,聲與光常溢於物之數,聲不可見矣,光可見,測而測不準矣。”(《物理識》卷一)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還做了孔成像實驗,並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論去解釋常見光學現象。所有這些,在物理學發展史上,都是很新鮮的。
另外,他對於光的反射和折射,對於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隔音效應,對於色散,對於煉焦、比重、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都是領先於同時代人的。
在生物醫學方麵,方以智也有諸多值得一提之處。他在其《物理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植物的生態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介紹了他們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麵的知識,但剔除了傳教士所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他自己對於傳統醫學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種醫學著作。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傳世不多,我們難以窺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計有一百餘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識》,前者是綜合性的名詞彙編書,後者是一部筆記,他的科學見解主要集中在這部書中。他的後期代表作是《藥地炮莊》和《東西均》,均為哲學著作,書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學命題。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餘》、《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經經絡》、《醫學會通》等。現存共二十餘種.
侯方域(1618一1654),長於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壯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將班、馬傳記,韓、歐古文和傳奇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而尤以傳記散文見長。《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寫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反麵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具有短篇的特點。劇作家孔尚任後來借用《李姬傳》的主題創作了戲曲《桃花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稱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較為突出。
清朝初年的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創作的名劇《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博學強記,因應試中抨擊時政,名落孫山。在流落南京時,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遂成佳偶。後為躲避閹黨餘孽追殺,與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時,香君懷抱與侯方域定情時候贈的一把扇子欲尋自盡,鮮血濺到扇上。著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的真情所動,在扇上就其血點畫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後世的“鶇花扇”。侯方域在曆經顛沛流離之後,返回家中,建“壯悔堂”,取其“壯年知悔”之意。從此在其間潛心於詩文創作,成就了《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李香君後來到侯方域身邊,死後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