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民情風俗,最富地域特色的,當屬水上“疍民”。關於疍民研究,著名學者羅香林和伍銳麟都有專門的研究著作,但我們還是選擇了具有可讀性報刊文章,而且還選了好幾篇。要知道,晚近以來,有兩個著名的疍家人物,簡直是家喻戶曉。一是袁崇煥。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說:“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間,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

者,自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崇煥其人也。”據陳序經教授及耶魯大學蕭鳳教授的研究,他即出身疍民之家,後占籍廣西藤縣得中進士;其後來為國幹城所賴以從故鄉招募的子弟兵,大半也是疍民,“丟那媽,頂硬上”,這句始自疍民的粵諺,也成為他的部隊的“衝鋒號”。另一是冼星海。冼星海從來不以出身疍民為諱。他還將疍民最著名的民歌《頂硬上》譜曲演唱,自署作曲人,作詞人則徑署其母黃蘇英,自豪之情,沛然可見。此後,無論何時何處,演唱此曲,第一遍必用廣州話,寄情之深,溢於言表。其實,《黃河大合唱》與《民族解放交響曲》的內在精神與韻律於此也若脈可尋。那我們再回過頭看時人對於廣州疍民生活的觀察和記錄,就別有意味了。同時,更選了與此相關的,關於廣州特有的文學式樣——粵謳——的文章,即許地山先生的《粵謳在文學上之地位》,從中可以見出粵謳是如何令人心折。

此外,入選的這些文章,大多數是普通讀者甚至專業研究人員所未經見或不曾注意到。如邵潭秋教授的《嶺海從來屬漢家》,表麵上雜記羊城風物,而不經意所及之舊雨新知的往來唱和,文采風流,實為動人,既見出他當年何以贏得“乃知後者大有人,在當縮手懸眼以俟之”的一麵,也見出廣州的文化底蘊之一麵

近現代以來,世事白雲蒼狗,廣州的形象麵貌,一直處在大的變化之中,如何一編在手,既見出廣州的不變的特質,也見出其新變後的麵貌,委實不易,然也勉力以為。本冊所選文章,努力持客觀公允立場,以見出那個時代廣州的真實風貌。時人對廣州有讚有彈,一致稱讚的,除了廣州的吃,則是廣州完全靠自力更生的城市現代化建設;鹹謂上海、漢口等租界以外的市政建設,遠不能與廣州比肩。對廣州的活潑進取的民性觀察,及其之所以成為革命策源地的聯係,也差不多是眾口一詞,洵為廣州之光。對廣州人的迷信和好賭,則幾乎是一致批評。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鑒於民國年代,現代漢語語法尚未成熟,一些語詞、標點用法與時下頗異,以今衡之,堪稱明顯錯誤;再有或由於編輯校對原因出現的一些明顯的錯訛。凡此,為了不影響閱讀,均予酌改。

2018年國慶節於廣州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