㨆果盒 㨆(Lemm)是堆疊起來的意思。果盒是一個金漆的多格圓形木盒子,疊起來有一尺多高,㨆上果子活像一座什麼紀念塔。盒上所㨆的果子是橙子,隻好用橙,不得用柑或橘。果子上再交叉著碧綠的蔥花就算完事。可是時間有講究的,年三十漲水的時候開始擺設,到年十五水漲的時候撤消,叫作“散果盒”。一㨆一散都是拜神禮節,鄭重其事。這玩意兒多流行於附城各屬。
食無情雞 年初二頭一次祃祭叫作“開祃”。這天的晚餐特別豐盛,菜肴裏有一味特製的雞,這就是“無情雞”,原來是商鋪定夥計去留的一種表示物。商鋪裏的“在事”平時對夥計如果有不滿意的,想辭退他,隻是牢記在心頭,不輕易發表。一直等到吃“開祃飯”的時候,出了“無情雞”才婉辭請他高就。夥計食著這隻雞,聽了這番話,就要準備離店,沒有什麼人情可講。所以到“食無情雞”的時候夥計們總有幾位提心吊膽、將喜將懼的。
油煮食品 臘月下旬謝灶迎灶的前後,好熱鬧的人家無不大忙其吃。於是炒爆穀、開油鑊,大量製作油煮食品。這類食品以“煎
堆”為主,“油角”(餃)為輔,更有“茶泡”等等各色各樣的玩意兒。“煎堆”是用以“爆穀”和“糖膠”摶成的餡兒而外麵“捫”著麵粉皮的東西。形狀有球形,有餅形。乖巧的娘兒們往往能變出其他花樣來湊湊趣兒。“油角”是一種油炸的餃子,有軟皮、脆皮兩種,餡兒的花樣頗多。“茶泡”是一種油炸的雜片兒,用芋頭片、番薯片、蠶豆、花生、粉絲、粉片等混合而成。入口甘脆,人們喜歡用它來送茶,所以叫作“茶泡”。以上種種都是廣東人認為“熱氣”不過的東西,但是過新年的緣故就顧不得許多了。
蒸燉食品 忙完了油煮食品又要忙蒸燉食品。這種食品可分兩類:一類是糕兒,一類是粽子。糕類在廣州市區以糯粉製成甜的年糕為主,芋頭糕蘿卜糕次之。疍戶更有拿手的盆粉製作,近年來在岸上也流行著。粽類在四鄉比較流行,它的製作和端陽粽子差不多。當臘月的“尾墟”到處擺著許多細杆大葉的植物,別有風味,這就是“大冬葉,包枉米”的冬葉。趁墟的人們買了冬葉回去就預備裹粽子。紮粽子有特製的紅色堿水草,配著冬葉,大紅大綠饒有東方色彩。以上兩類食品都需要整日整夜地蒸燉,手續十分麻煩,然而大家都不覺得,為的是過新年。
舞獅 正月初旬到月半到處聽見一種振聾發聵的鑼鼓聲響,
這就是人們在舞獅作樂。獅是理想中的獅用竹木紙料紮糊成一個獅頭,裝潢得五光十色,頭上正中有角,領下有胡子。舞起來眼睛會轉動,下巴會開合。調製的五彩獅身是沒有竹木紙料的,為的是便於活動。舞的時候隨從一大群古裝武士,各人執著古色古香的老式武器,有幫助聲威和維持秩序的作用。好事者往往燃燒多量的炮仗去助興並犒贈豬、酒、紅標。有時在高處懸吊著青菜綠葉和獎金讓獅去吃。舞獅的人們便鼓著勇氣用疊羅漢之類技術去搶吃,叫作“采青”。這的確是一種寓尚武於娛樂的好玩意兒。
踢 新年裏廣州有一種遊戲叫作踢。就是外省的毽子,不過形式略有不同,製作也兩樣。毽子小而“”大;“”的下端用蛇皮、鯊魚皮、銅錢等夾著紙片,上端插著四根大鵝毛。踢起來有個人表演和共同遊戲兩種。光孝寺的集團,技術最為出色。上海的毽子大王禇民誼氏恐怕還沒有參加的資格。
遊花地 年初七是“人日”,那天有許多人到花地去玩,花地在廣州市區西南角,本來沒有什麼好玩頭,不過因為“人日”遊花地,是由來已久的習慣,到那天人數忽然增加就形成一個總合大墟集。各方趕來的臨時買賣和特設的遊樂飲食場所都熱鬧非常。加以神廟裏香客的擁擠,岸邊艇戶的喧鬧,造成一種特殊的氣氛。這時什麼
花競賽會和什麼展覽會等也趁機開幕,有意無意地湊成一個可遊可玩的地方。從前各地禁止外國人遊覽的時候,到那天花地是特許開放的。
(《粵風》一九三六年第二卷第二期,原題《廣州新年風俗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