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風】
一麵建國,一麵建劇
講述人生平不詳。
聽說南京、昆明、漢口等地都已飄雪,但廣州卻隻如春天一樣;除了早晨和晚上要穿大衣,中午就一件夾袍子便夠了!在重慶、貴陽等地回來的人們,無不感覺到南國的天氣委實可愛。
同是一個聖誕節,但廣州和香港情形卻大不相同。據港報載:“各電影院、舞場無不利市三倍,各大酒家餐室顧客如雲,紅男綠女,摩肩接踵,熱鬧情形,為戰後所罕見……”而這裏呢,除了一班上帝的兒女們在禮拜堂唱唱聖歌,和三幾個顯貴人家舉行私家舞會以外,市麵沒有半點聖誕節日的景象。大概這裏的同胞們,還沒有幾個和聖誕老人認識吧!
“食在廣州”這句話,似乎有兩個解釋:一是廣州以食品種類多而且講究。而另一個解釋,說廣州人好食,也未曾沒有理由。最近節約委員會據可靠方麵調查統計:目前社會人士在茶樓酒樓每日的飲食消耗,總數在五千萬元以上,每月約十五萬萬元,其中十分之四乃屬過往民眾之消耗,十分之六乃屬本市民眾之無謂消耗雲雲。照這樣看來,市民每月花在飲食方麵的無謂消耗在九萬萬元以上,這數目誠足驚人,難怪當局要提倡節約了!
社會現象每每會有矛盾的。一方麵是消耗在飲食的有那麼龐大的數字,而另一方麵需要救濟的民眾亦實在大不乏人。
據此間緊急救濟會消息:由十二月一日至二十六日止,該會共掩埋屍體五百十九具,平均每日掩埋二十人以上,據說死因多屬戰時顛連困苦,營養不足;勝利後又物價高漲,救濟不及,死後無親屬,或親屬無以為殮的。於此,亦可見廣州民生問題的嚴重。
中央宣慰特使陳濟棠、李文範兩氏來粵,消息傳來,百粵民眾無不欣慰;有如這群受難的孩子,在剛回複安定之後,得到一位家長來安慰一番一樣,好不興奮,可是,苦了一班歡迎人員和記者們:在二十五日那天上午,便聽說兩特使十一時可到達,大家跑到碼頭,等到兩點鍾還沒有見人;到下午八點鍾接到消息,又說馬上就到了,結果還是撲一個空。原來兩特使當晚確已抵達省河,適值戒嚴,延至次日淩晨始入市。
交冬以來,這裏劇運似乎逐漸蓬勃。繼二方麵軍政治大隊演出《朱門怨》之後,現在同時演出有廣東戲劇協會的《愁城記》和藝聯劇團的《茶花女》。
在幾天以前,從邊城的昆明來了一批文化人:章泯、瞿白音、周鋼鳴、田念養、韓北屏、侯鳴皋、王逸、許秉鋒、洪廼等。這裏麵同誌們伸出了他們赤誠與灼熱之手來歡迎這群文化鬥士,就在一個氣候溫和的日子裏,舉行一個盛大的歡迎會。會上大家喊出一個共同的口號:“一麵建國,一麵建劇。”
十二月二十九
日
(《申報》一九四六年一月六日,原題《廣州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