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英】
娶小,在那裏是很普遍的
講述人為《申報月刊》記者,具體事跡不詳。
在廣州住了兩年,覺得那裏的風土人情,給我腦海裏種下許多印象。這些印象,不是什麼經濟、政治等大事,因為這些大事,實際上用不著來談,它們不是有目共賞便是可想而知的。故在下現在所要談的,隻是生活中拉拉雜雜的瑣碎事,完全根據直覺印象所得,偶有所感而信手寫來的既然是“瑣話”“所感”“信手寫來”,那就沒有什麼多大考據的必要,更談不上什麼判斷。
廣州的天氣長熱而空氣潮濕。每年差不多從清明過後,到小陽春為止,溫度就在八十度上下打圈子,頂熱也不過在九十五度以下,頂冷站在七十度以上。一年之中,大概隻有三個月是比較的冷些。
這樣氣候,對於那裏的人,在生活預算中,衣和住似乎是不成什麼大問題的。
幾身短衫袴,一雙木屐,男人女人們幾乎可以整年穿著,即使在冬季三個月較冷的時候,再罩上一身單的也就夠了。襪子好像可以不必穿,帽子除白色外,其餘時候不帶也行。這自然是對一般平民來說。如果要說富貴之家,那冬天穿狐皮袍子的人也有。這種人顯然有些做作,我們不去談他。
廣州至今男女通行短裝,褲腿始終極寬大,原因是天氣長熱。
住的方麵也很可以簡單,因為房子不必求其禦寒,倒需
要納涼,所以隻要四麵通風毋須堅厚建築,即薄牆、隔板都可維持下去。中下人家,隨便有一兩間房子,就可以安身了。
說到房子,中等人家所住所謂洋樓,又是與眾不同。洋樓每一層成為一個單位,可住一家,裏麵分為廳、房、衛生室、廚房四種。這種洋樓,大概有三種格式:一種是廳房、衛生室、廚房一字直排,其一旁臨窗,另一旁一條夾巷,通各房門口。第二種是兩行並排的構造:一排乃房,並著一排廳,及有衛生設備的室等。第三種是其他房間圍繞著廳的四周而分布。這種房子,名為洋樓,實際上是旅南洋華僑參合中西的一種創作。慣住上海的一大房、一後房(往往是沐浴房)、一亭子間的人,見了這種洋樓,總要深惜這一“創作”為什麼不流行到上海來,免得臥室、客廳、書齋,都集於一室。“洋樓”房間數目雖多,每間是極小的,所以並不多占地方,譬如小的臥房,放下六尺大床,就正好空些“人行道”了。
“衣”“住”預算簡單,生活的消耗自然集中於“吃”。廣東人的好“吃”,就找到根據了。廣東人真是“好”吃,蛇貓狗虱(龍虱)都吃。好“吃”並一定是吃得好。許多人多以為粵人吃得好,其實未必盡然。
每天,他們在名義上,是吃兩餐正飯,上午十時及下午五時。可是早上起來“飲茶”,中午
飲茶,下午也可以飲茶,晚上吃消夜:一天總共可以吃六次。所謂“飲茶”,是茶以外兼以各種點心、麵食、炒飯等相伴而吃的。
說到飲茶,有兩種宗派根本不同的飲法:
一種是用舊式有蓋茶碗衝上茶葉,另用茶盅傾盛茶汁飲去,而滾水時時添入茶碗裏。這茶碗是替代茶壺的。另一種是潮州飲法。茶葉泡在茶壺裏極濃,傾在像小酒杯一般的小茶杯裏細品。在潮州式的茶樓酒館裏,茶役每隔十幾分鍾,即手端一盤,上麵擺著依人數多寡的小杯茶,躬身到顧客前麵請飲。飲茶的人,就各自端起一杯,先用鼻子在杯上搖著圓圈形聞其香味,然後喝一口,用唇舌舐吮作聲,細嚐其味,這樣一口口喝去到完為止,將杯還盤上,由茶役端回。
記者初次到潮安,並不知道這種規矩,見了茶一口一口地喝去時,同座竟都說我從何知道這潮州茶的飲法,為什麼飲得態度老到之至?後來我知道了實情,不禁自己暗笑得腹痛。原來當我把小杯子拿上手時,覺得燙得厲害(杯極薄),不得已噓氣將口湊在杯上搖著圈子吹了幾下。這何嚐是聞進香味,倒是吹出涼氣。後來喝入一口,覺得苦得厲害,不由得“嘖”“嘖”幾聲,哪裏嚐得什麼甜味?慚愧慚愧。
廣東人介紹食物,左右總不斷口地說“補”,這也補,那也補。其實,廣東菜特別表示中國的
特性,作料既多,煎炒又甚,食物多是外熟內生。不過食物中最多的水裏生物,富含磷磺這類元素,說到補,就該補腎補腺而已。
“補”不一定就是“衛生”。譬如人們在說廣東人愛吃新鮮東西,這“新鮮”意思卻是“生”。廣東人喜歡吃生東西(上述“補”的理由),所以新鮮的水果,就叫作“生果”。在廣東吃“新鮮”也是不得不然的。天氣熱,食料又多是些水裏生物,很容易腐化。一天有早晡兩市買菜,就是這個緣故。
廣東雨水極多,春夏冬三季時常下雨,而且下起來總是突如其來的。因此,沿馬路的房子造法,也會與眾不同,將取“騎樓”的形式。所謂“騎樓”,就是房子的最下一層縮進幾尺,留出走廊,供作人行道。
這塊“走廊人行道”(記者按:這是我自行創造的新名詞)的處理方法,有很有趣味的習慣。既曰走廊,當然是屋主人的私地;又充作人行道,需要市政上的管理。大凡建造房子的人,置買地皮的時候,這塊地自然得買。因為二層樓以上,房子都是連著這塊走廊地帶做根基來蓋造的。房子蓋好之後,市政方麵就不得不實行管理,走廊既是人行道,照例劃歸馬路範圍。劃作公地。可是二層樓以上卻蓋了房子,結果,屋主人免不得再出錢購買這片公地的二層樓以上的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