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中華之光
【傑夫】
黃花崗俠骨英魂,令人羨慕敬仰
講述人生平不詳。
人類非為生活而做工,乃是為做工而生活,所以創造是人類的使命,做工是人類的職分。不勞動而生活的人,便是忘了做人的條件,而否認自己的人格。然而做工的結果,隻是使人入於疲勞之境域,要是疲勞對於做工不發影響,也就罷了。可是心理上生理上不容許疲勞之後再做工作,所以要想一種方法來調和。一方麵可以開拓心胸排除疲勞,一方麵可以引起未來做工的興趣,要算是遊覽名勝了。聳翠的山、碧綠的水、蓊鬱的林木、燦爛的花草、格磔的鳥語、琮琤的泉聲,還有雄敞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色色形形,炫吾視聽。或者再加之皎潔的月、和煦的風,有情感的人們欣賞著,真是疲勞排卻樂而忘返呢。
幾年來,為著服務社會,懸心吊膽地忙著,沒有空兒到各處名勝遊玩,算是一樁恨事。今年二月的時候,我的朋友逸冰約我遊羅浮山,於是興高采烈地預備。不消說我們心理一種滿足和希望之感,是很愉快的。怎知歸廣州後,知道東江強盜很多。唉!好事多磨,風聲鶴唳,竟阻礙我們心願的計劃。遊羅浮山之夢,隻得暫時犧牲了。心意不遂,免不了不快之感。消磨這無聊時光,隻好從逸冰之議,到第一公園玩玩。何期悶坐之間,逸冰忽發言
,明天往遊黃花崗,我心中的高興如何呢!日已昏暮,頹唐的精神,為之一振。
翌日(二月二日),風和氣清,夜雨新霽。逸冰來吾家,先到鏡光照相館攝影,隨由惠愛路出大東路。數年來,廣州拆卸城垣,開辟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比較從前街道狹隘、行人擁擠,真有天淵之別。經省議會前,轉東行之馬路,闊有八十尺,修築很好。此路直通燕塘,長有十餘裏,築成已十餘年。附近鄉人,來廣州的,或乘車,或跑路,都覺非常便利。因為馬路未築的時候,往來的人,穿林越嶺,巉岩傾斜,砂石淩亂,辛苦不堪。我們因此就曉得修治道路,是中國現在第一樁最重要的事工。倘若全國各省縣和商埠市鄉,都像廣州的積極拆城築路,我相信中國的前途,定有偉大的希望。否則,死守幾千年來的羊腸鳥道,老死不相往來,工商、實業、文化、教育,都不能發展普遍,知識種族又不能融洽調劑,怎能處在這個龍爭虎鬥的世界呢?天然淘汰,是意中事啊。
我們隨行隨談,兩旁的樹木,山花野草,因風微動,很像表示美滿歡迎的意思,觸目都覺快樂。是過去的回憶,是將來的希望,自命是潑潑有生趣的。比較其他行人,除了吃煙之外,便是垂頭喪氣,或是弄姿作態,我們之樂,真可以傲睨一世了。
紅花崗四烈士墓
經過紅花崗
側,吾們上去參覽。有烈士石墳四個,是溫生財、陳敬嶽、林冠慈,還有一個忘記了是誰。瞻仰一回,就往前行,便是農林試驗場,麵積數百畝,規模很大,裏頭所植樹木花草,非常繁茂,都是從世界各國采集而來的。民國八年至十年,護法政府就借著這場做行政的機關。細想數年來,南北政局,變幻莫測,經過場前,真有“風景依然,舉目有山河之異”的悲感。再行二十分鍾,轉左方馬路,便有一碑“黃花崗由此路進”幾個字寫著,還有士敏土築的牌樓一座。路是新築的,有六十尺闊,兩旁雜花綠草,被風兒吹著,有欣欣向榮的景象。
原來黃花崗是亂葬墳山,現在七十二烈士,就是辛亥那年三月二十九之役革命殉難的誌士。當時他們知道消息泄漏,必定失敗,有一部分黨人,主盡退駐香港、澳門,再圖後舉。其中有幾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們做革命的人,不是希望成功而取得富貴榮華的,隻願望做失敗的人,來激勵全國同胞的覺悟。試看曆史上成功的大事業,哪一件不是失敗人的心力腦力和他的寶血化合製造而成?而且幾次革命,流血犧牲的,大半是軍士和血氣之人。沒有學者肯去犧牲,怎能激動知識階級的同情呢?”於是大家舉手讚成,頹唐之氣,拋之九霄。結隊往攻督署,枕藉死者大半,餘皆被執,從容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