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夫:黃花崗俠骨英魂,令人羨慕敬仰(2 / 3)

。孫中山說得好:“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造成矣。”(見《建國方略》)翌日,屍陳路上,無敢殮者。後黨人潘達微(現任廣東孤兒院院長),於風聲鶴唳、危疑震撼之際,把他們的屍首合葬於黃花崗。於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稱,焜耀於世界,做中華民國開國史的一個很光榮的大紀念。

我們看見滿岡鬆楸蒼翠,碧草如茵,黃花綠柳,山荊野藤,雜生其間,還有奇花異草,遍植岡上。置身其中,尤勝於遊覽第一公園。向前行,是山路,一路漸漸地登高。路旁矗立的石碑數十方,有白的,有黑的,有長方形的,有頂圓下方的。有一塊黑色的碑,是我的朋友劉大同、李棲雲、景定成、田達人等所立的。讀了一遍,感慨蒼涼之下,倏聽蘆笛悠揚,撫今追昔,不禁聲咽欲絕。還有古炮十餘尊,排列兩旁,殺人利器,日有進步,此受天然淘汰者,思之惘然。行十餘步,有樹二株,外圍以石欄。一麵寫著“參議院長林森立”,一麵寫著“眾議院長吳景濂立”,並有兩個大宣爐,一個粉石質的,一個銅質的,安置得很適宜。正中是一大墓,白石構造,作長方形,用鐵欄圍著。上有石亭一座,那種光澤美麗的素

質,刻著種種花紋,可算是精工,足以流芳百世了。亭中豎著一碑,寫著“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後有一紀功坊,也是白石所建,橫寫著“締造中華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是章太炎所篆的,筆勢雄渾蒼勁。對此清幽莊嚴之境,使人頓起神秘之感。再後為一座大石亭,建築很精美,前麵橫刻著孫中山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亭裏有梯可上,亭麵陳列長方形石枕無數,都刻有海外國民黨機關名字,每一塊石,寫一個團體名,中英合璧,層疊而上,總有百餘塊。亭頂矗立一個自由神,登高一望,青山含笑地迎我,細竹點著頭招我,小鳥唱快樂之歌慰我。低頭望著那噴水池,好像星飄珠濺,那時候我們隻有灑然出塵、樂不思歸的心境。

亭旁另有一幢洋房,招待遊客的休息。建築雖不十二分宏敞,但排設頗美,中有石製幾桌,雅有奇趣。可以敘會,可以休息。守山的人,則在後方居住。洋屋左方,又有葵棚一大座,有工人數十,正在那裏經之營之。

原來黃花崗的修築,民國元年,胡漢民、陳炯明相繼做都督時,議就於合葬處,從事整飭。省議會通過經費十萬元。二年亂作不果。七年秋間,滇軍師長方聲濤發起修葺,規模粗具,因事停工。後來參議院長林森繼續勸募修築,計劃很大,故開工已有四年,工程還未完畢。

轉右

方,有烈士姓名籍貫碑。聞當時潘君能辨其屍身之為誰者,隻得五十六人,內分廣東三十六人,福建十人,廣西六人,四川三人,安徽一人,還有十六個是無名英雄,湮沒不彰,很覺可惜。前行幾步,逸冰讀那鄒魯所做的碑記:“夫馬革裹屍,黨人之誌,埋骨已非所期,遑論留名。今之為此,以為後人流連憑吊之資,與死事者固無與也……”我深佩革命黨的精神,是在做人類不知名的犧牲者,傳與不傳,死事者當時何暇及此?然我們知道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實由碧血黃花所染成的。今日國內四分八裂,國旗黯然無光,瞻拜之餘,哪得不又是一番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