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笑”以香豔稱,“增城掛綠”以貴族稱,然食味均遠不如“桂味”。“桂味”產番禺蘿崗洞者負盛名;洞有寺,祀明代某儒。寺之建築設計尚佳,冬天賞梅,夏天啖荔,而無果不有,無花不香,蘿崗洞誠廣州人士及時行樂之所也。前清張香濤督粵時,嚐會文酒於其間,至今題壁,尚刻劃流泉,映帶左右,當年盛況,可以想見。年前霍亂病盛行時,市人相戒食生果,然遊人啖荔枝之豪興,仍不減往年,“桂味之味”,其動人也如此。
次為“糯米糍”,糍本廣東糕餅名,以錫荔枝,蓋以其滿身是肉,饑膚甘膩,與糍相類。視“桂味”之爽脆而微帶辛香,盡“三百顆”而不飽者,殆玉環、飛燕之不同,無熊掌與魚之取舍,有時僅以產量之豐歉而低昂其售價而已。
又有以“黑葉”名者,質亦香甘爽口
,僅亞於“桂味”。產量較多,故售價亦較廉,荔枝時節之婪尾星也。“玉荷包”上市最早,人以其狀類荷包,故名。食味殊無佳處,以早熟故能博急色者歡,亦荔枝之幸運兒也。次為“新興荔枝”,僅得一“香”者,餘無可取,產新興縣,市上不多見,故非盡人而知。尚有“火山”一種,了無是處。偶假“黑葉”牌子欺人,多幹製之為舊式婚禮用品。
荔枝之味有不盡同,荔之色則無不同也。荔無媸妍,莫不渥如流丹,映霞鬥彩,過荔園,目為之炫。或夾岸垂堤,臨流照水,如美人出浴圖,故“荔娘”不特其肉誘人,色亦迷人也。
啖荔者趨蘿崗洞,“逐麗”者趨荔枝灣,灣已不產荔枝者久矣,而“荔”名猶掛人齒頰間,“荔枝灣”,殆指其全盛時代耶?清代海山仙館,昌華苑是其前身,最近客死上海之剪淞園主人潘蘭史氏,其近族也。或謂灣似上海半淞園,饒“曲線”美,此間“大眾”推為消夏勝地。潮水漲時,綠蔭深處,一舸舢板,不知撮合幾許摩登男女。昌華舊苑已在“大眾”模糊意識中,現易以荔香園名,主人陳氏,今行政院長汪精衛夫人母氏居也。
園大可百畝,其中雜生果樹,荔枝早為所掩,碩果可見者僅三數株而已。園內曲港,可直通省河,固西郊水上運輸孔道也。水長時貨船叢集,每與洋舢板爭道,一時
十數艇追逐而至,擠擁不開,艇中男女,乘機乎視不瞬。故有利其艇之擠擁者,或謂艇家故作惡劇以博客歡,其然豈其然乎。灣內既為運輸孔道,亦為排泄孔道,兩郊之糞艇,固所從出。當年汪先生遊園,其題壁雲:“……十裏荷香撐屎艇,道是晚涼天氣,魚生粥,真堪啫。”蓋紀實也。詞句一時傳誦,惜不複全憶。或嫌其率,不為舅家少留地道,然足見先生之真。亦無以荔灣之浪得其名,摩登男女之逐臭可恥?然摩登男女豈尚以先生之臭為臭哉?
海珠公園攝於1930年代
“魚生粥”為荔灣著名食品,亦主要食品也。賣粥者放瓜皮小艇,粥之材料為魚肉、魷魚、海蜇、炸花生米、蝦子、五香等,切絲成片,各載以盤,和之為粥。而五色之材料,雜陳艇後,繽紛相映,諧合入畫。艇首置瓦巨埕一具,大可容二石粥,備一日之需也。自午至暮,爐火常溫。遊人有盡三四碗猶以為未足者,喜其“野味”也。繼而香港之“安樂園”,亦以“艇仔粥”款客矣。其影響於食客也如此!
灣內亦有賣“鹹酸味”者,以為食粥者消化之助,物品整潔,售價亦昂,嗜粥者無不嗜之。亦有叫賣荔枝者,類皆放艇中流,珠娘軟語,不讓吳儂。身穿黑膠綢衣,大都健美。與遊艇中之粉白黛綠,相映成趣。灣之對岸人家,各因其近水餘地,作亭台
小築,憑覽遊人,亦具肉、竹、管弦之盛,與園中各酒家眾響遙相唱和,灣之條件,於矣完成。
廣州市政府近有荔灣公園之設計,以其有公園之實,而無公園之名。故設計公其園,誰知園尚未公,而昔之彎彎曲曲者,暢快牽之使直,填水成陸。園之西為遊泳場,奪取荔灣之“曲線”,而代之以“直線”,則早在公園設計之先矣。
一九三四年六月,芒種,於廣州東山
(《人間世》一九三四年第九期,原題《廣州星期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