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昌:第一個招攬生意的要素是女招待(2 / 3)

是那層皮,既香且脆,但是不堅銳的牙齒,恐怕難以勝任。裏麵的肉,淡而無味,廣東人自己也說不好吃,大概這是算作附屬品的。廣東的風俗,結婚的次日,男宅送乳豬到女宅,表明新娘婚前的貞操;沿流至今,變成不可不送,而且在喜酒筵席上,還必定有乳豬作為一道菜:講究的酒家,先把那層脆皮除下,切成薄塊,照舊覆在肉上,看去仍是完整的一隻,遞上席麵,等客人吃完那層皮,拿下去剖割二層,另裝碟子遞上,第三次再把其餘最次的肉裝上,一連串好像在解剖室裏實驗。除了上述的那些嘉品之外,像龜、鶉、鷓鴣等也都算是很名貴的。

上海的酒菜,上菜是很有順序的,最先總是四冷盤,大多是預先就擺在桌上,順著是熱炒,最後全雞全鴨一類質量較好的,都算大菜。客人看見大菜上得差不多,就通知上飯,好像是劇終的尾聲。但是粵菜裏,卻沒有冷盤、熱炒、大菜的分別,冷盤根本沒有,一開始就是炒類,那些屬於大菜之類的,也不一定放在最後,所以什麼時候應該上飯,很不容易捉摸,而且等到上飯,往往已沒有適於過飯的菜了。在散席前的一盆水果,卻非常精美,冬天有橘、橙、香蕉,現在就有荔枝,過些時就有龍眼,都是應時的鮮果。如果說這是粵菜的尾聲,那麼比滬菜的強得多了!

粵菜到了上海

,麵目已經更改了,但是有青出於藍之勢。在質、量兩方麵,上海的粵菜都有勝過這裏的。我不敢說我的感覺是絕對準確,但至少因為上海是文化萃集之地,什麼都得講究些哩!當然,想探求粵菜的真味的,又不是這樣講法了。

廣東人有一種習慣,叫作飲茶,意思是上茶樓“飲茶”吃點心。他們以為每天上茶樓,是一件極普通的事,也有上了癮的,每天早午晚上茶樓三次,好像成了功課,所以,茶樓的營業,可以和酒家並駕齊驅;因為這樣,酒家大多兼設茶樓,而茶樓也大多就是酒家。許多穿著香雲紗短衫褲的短打朋友,一早就到茶樓,向門前的報販,租了一份報紙,到裏麵一坐,對著清茶讀報,想用茶的清香,滌盡那彌漫著的火藥味。未成年的小侍女們,托著餅點兜賣,茶客可以隨意選食,也不用當時付錢,等到離座的時候,一起結賬;凡是帶著女友同去的,那時,就得小心,因為茶樓一看出他們的關係,很可能多算一些,那時男方絕不會細算,即使知道,也不肯因此爭論,所以這種心理戰術,十之八九,可獲勝利。

廣州的西餐館並不多,但是都還像樣,當然不能跟上海香港的相比。

南國的暑天,來臨得特別早,但熱度距離最高峰,還有一段路程。應運而生的冰室,現在正像雨後春筍,但因為它們隨著暑熱而消長,

生命勢必是短促的,所以規模都小得可憐,裝飾也千篇一律,最注目的,是當門口的一座製冰大機器,那便是它們的大廣告。

粵人日常的飲食,起初很多使我覺得新奇的,現在日子一久,也就“如入鮑魚之肆”,非但不以為可怪,偶然也還模仿一下。

他們每天的餐數和時間,倒是很值得研究。最可怪的,是上午十點鍾便吃午飯。我起初想:十二時吃的才是“午飯”,十時吃的一定稱為“巳飯”,實實在在叫作“晏朝”。顧名思義,我覺得這兩個字雖然有些意思,但是還不能十分滿意。因為“晏朝”不過是晏的朝飯的意思——廣東人雖沒有這樣解釋過,而事實上很多人家的確沒有早餐這一頓,必須空著肚子等晏朝的——而晏朝卻是早、午兩餐的混血兒,那麼既可稱為晏朝,為什麼又不可稱為“早午”呢?除非這也是沿用父係姓氏而假使早餐是它父親的話。這些還得留待專家查考。他們的晚餐,受了晏朝的影響,不得不略為提早,普通都在四點鍾左右。到了晚上,臨睡之前,又有一餐奇怪的東西,叫作“消夜”。這一餐,類似點心,可是也不能缺少;夜間餓得睡不著覺,又是何苦來呢?至於消夜吃的東西,不外是餛飩啦,芝麻糊啦,綠豆沙啦……尤其是甜品,他們最喜歡。此外有一種叫“糖水”的,是用豆腐衣和白果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