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2 / 3)

井田之製,為古今所聚訟。據漢唐儒者所言,則似古人真有此事,且為古人致治之根本。以近人天演學之理解之,則似不能有此。社會之變化,千因萬緣,互為牽製,安有天下財產,可以一時勻分者?井田不過儒家之理想。此二說者,迄今未定。茲據秦漢間非儒家之載籍證之,似古人實有井田之製,而為教化之大梗。其實情蓋以土地為貴人所專有,而農夫皆附田之奴,此即民與百姓之分也。至秦商君,乃克去之。此亦為社會進化之一端。(《中國曆史》第一冊,頁二五八)

史謂商鞅“壞井田,開阡陌……王製遂滅,僭差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食貨誌》,《漢書》卷二十四上,同文影殿刊本,頁七)。此農奴解放後“民”之能崛起占勢力為大地主者也。所謂井田製度之崩壞,亦當時之普通趨勢,不過商鞅特以國家之力,對之做有意

識的、大規模的破壞而已。

其次則商人階級亦乘時而占勢力。《漢書》曰:

及周室衰,禮法墮。……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離製而棄本,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穀不足而貨有餘。……於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富者土木被文錦,犬馬餘肉粟。……其為編戶齊民,同列而以財力相君。……(《貨殖傳》,《漢書》卷九十一,頁三)

此謂因“王製滅”“禮法墮”,故庶人崛起而營私產,致富豪。然若就經濟史觀之觀點言之,亦可謂因農奴及商人在經濟上之勢力日益增長,故貴族政治破壞,而“王製滅”“禮法墮”。商人階級之崛起,弦高以商人而卻秦存鄭,呂不韋以大賈而為秦相,此資本家之與當時政治外交發生直接關係者。總之,世祿井田之製破,庶民解放,營私產,為富豪,此上古經濟製度之一大變動也。

〔注〕《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韓起)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

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左傳》卷二十三,頁十四至十五)按誓詞所約,在以後皆為不成問題之事,而乃信誓旦旦。可知貴族之欺壓商人,在當時為常事,而商人原來地位之低,亦可見矣。

此種種大改變發動於春秋,而完成於漢之中葉。此數百年為中國社會進化之一大過渡時期。此時期中人所遇環境之新,所受解放之大,除吾人現在所遇所受者外,在中國以往曆史中,殆無可以比之者。即在世界以往曆史中,除近代人所遇所受者外,亦少可以比之者。故此時期誠中國曆史中一重要時期也。

在一社會之舊製度日即崩壞之過程中,自然有傾向於守舊之人,目睹“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遂起而為舊製度之擁護者,孔子即此等人也。不過在舊製度未搖動之時,隻其為舊之一點,便足以起人尊敬之心;若其既已動搖,則擁護之者,欲得時君世主及一般人之信從,則必說出其所以擁護之理由,與舊製度以理論上的根據。此種工作,孔子已發其端,後來儒家者流繼之。儒家之貢獻,即在於此。

然因大勢之所趨,當時舊製度之日即崩壞,不因儒家之擁護而終止。繼孔子而起之士,有批評或反對舊製度者,有欲修正舊製度者,有欲另立新製度以替代舊製度者,有反對一切製度者。此皆過渡時代,舊製度失其權威,新製度尚未確定

,人皆徘徊歧路之時,應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論擁護舊製度,故其餘方麵,與儒家意見不合者,欲使時君世主及一般人信從其主張,亦須說出其所以有其主張之理由,與之以理論上的依據。荀子所謂十二子之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也。人既有注重理論之習慣,於是所謂名家“堅白同異”等辯論之隻有純理論的興趣者,亦繼之而起。蓋理論化之發端,亦即哲學化之開始也。孟子曰: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滕文公下》,《孟子》卷六,《四部叢刊》本,頁十三)

《莊子·天下篇》曰: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莊子》卷十,《四部叢刊》本,頁二十五至二十六)

《漢書·藝文誌》曰: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卷三十,頁三十)

所謂“聖王不作”“賢聖不明”“王道既微”,即指原有製度組織之崩壞也。因此崩壞,故“道德不一”,故“時君世主,好惡殊方”;而“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上古時代哲學之發達,由於當時思想言論之自由;而其思想言論之所以能自由,則

因當時為一大解放時代,一大過渡時代也。

〔注〕《藝文誌》所謂“時君世主,好惡殊方”一點,本亦為戰國時代思想發達之一因。吾人試看後來皇帝顯宦及富商巨賈對於學術之關係,便可知矣。但春秋戰國時代時君世主,及當時社會所提倡之學術,與後來皇帝等所提倡者,何以不同,則不能不以春秋戰國時之政治、社會、經濟的背景說明之。時君世主及社會之提倡學術,非春秋戰國時代所特有之情形,故未多論及之。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世多以戰國之末,為古代哲學終結之時期。蓋一般人以為秦始皇焚書,禁天下藏“詩書百家語”,故覺秦時如一野蠻時代,以前學說,至此悉滅。其實秦始皇“第燒民間之書,不燒官府之書;第禁私相授受,可詣博士受業”(崔適《史記探源》卷三。參看鄭樵《通誌·校讎略》,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秦皇、李斯之意,蓋欲統一思想,非欲盡滅當時之學說也〔注1〕。故秦始皇所立博士,中有各家學者(王國維《漢魏博士考》,《觀堂集林》卷四)。雖在整齊劃一製度之下,思想言論失其自由,學術發展誠受相當阻礙,然秦亡極速,不致有大影響。故在漢初,諸家之學仍盛。文帝好黃老家言,為政以慈儉為宗旨。竇太後亦好黃帝老子言,蓋公教曹參以清淨治國家。汲黯修黃老術,

治民主清淨。淮南王延客著書,雜取各家之說〔注2〕。司馬談敘六家以道家為最高;賈誼明申商;晁錯嚐學申商刑名;韓安國受韓子雜說;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史記》《漢書》均明言之。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雲:“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漢書》本傳)可見漢文帝時之博士,中亦有各家學者也。至於《禮記》及所謂《易·十翼》,為儒家重要典籍,其中亦有為漢初儒家者流所著作者。《春秋》公羊家言,亦至漢始為顯學。故儒家哲學,亦在漢初始完備也。觀董仲舒對策之詞,亦可見當時之情形矣。

董仲舒對策曰: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傳》,《漢書》卷五十六,頁二十至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