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與坤在別方麵之關係,《易傳》亦以當時男女在社會之地位與關係為根據,而類推之。《坤·彖》雲: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周易》卷一,頁五)
《文言》雲: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周易》卷一,頁六至七)
乾陽為主,坤陰為輔。坤陰自為先,則“迷而失道”;從乾陽後,則“得主而有常”。所謂“以順為正者,
妾婦之道也”。
男女必須交合而後能生子,陰陽亦必須交合而後能生萬物。《易傳》雲:
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泰·彖》,《周易》卷二,頁一)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鹹·彖》,《周易》卷四,頁一)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姤·彖》,《周易》卷五,頁二)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歸妹·彖》,《周易》卷五,頁十五)
天地即乾坤之具體的表現;乾坤即天地所代表之抽象的原理。“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天地交則生萬物。“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誌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彖》,《周易》卷四,頁八)因交則天地雖睽隔而事同,猶男女雖睽隔而誌通。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因乾坤之交感,而乃有萬物,而乃有發展變化。《易傳》曰: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王弼注曰:“天地否結,則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解·彖》,《周易》卷四,頁十一)
天地革而四時成。(《革·彖》,《周易》卷五,頁九)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係辭》上,《周易》卷七,頁四)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
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係辭》上,《周易》卷七,頁十)
宇宙間諸事物時時革新,時時變化,所謂日新也。
宇宙間諸事物之變化,皆依一定之秩序。《易傳》雲: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豫·彖》,《周易》卷二,頁六)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彖》,《周易》卷六,頁六)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彖》,《周易》卷四,頁二)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係辭》下,《周易》卷八,頁一)
此皆謂宇宙間諸事物,皆依一定之秩序,永久進行。《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易傳》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正此意也。惟其如此,故宇宙演化,永無止期,故《序卦》雲: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周易》卷九,頁八)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宇宙間事物時時變化,其變化是循環的。《易傳》雲:
無往不複,天地際也。(《泰·象》,《周易》卷二,頁一)
終則有始,天行也。(《蠱·彖》,《周易》卷二,頁九)
反複其道,七日來複。……複,其見天地之心
乎!(《複·彖》,《周易》卷三,頁四)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豐·彖》,《周易》卷六,頁一)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係辭》下,《周易》卷八,頁三至四)
“反複其道”“無往不複”,宇宙間事物之“往來”“屈信”,皆如日月寒暑之循環往來,此所謂“複”。此為宇宙間事物變化所依之一大通則。故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惟其如此,所以宇宙間任何事物,若發展至一定程度,則即變而為其反麵。“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故《乾》卦六爻,以九五為最善。至於《乾》之上九,則為“亢龍有悔”,有“窮之災”矣。孔子於此雲: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文言》,《周易》卷一,頁五)
“物極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依《易傳》所解釋,六十四卦之次序,亦表示物極必反之義。《序卦》雲: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周易》卷九,頁五)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
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複。……(同上)
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周易》卷九,頁七)
惟其如此,故在宇宙變化程序中,有好亦必有不好。故《係辭》雲: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周易》卷八,頁一)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周易》卷八,頁三)
吉凶既與動常相即不離,而宇宙演化,即是一動。所以宇宙之有惡,乃必然之勢。故《係辭》又雲:“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大業必與吉凶為緣,此即叔本華所說之“永久公道”也。
〔注〕按《序卦》在所謂《十翼》中尤為晚出。然《淮南子·繆稱訓》雲:“動而有益則損隨之。故《易》曰:‘剝之不可終盡也,故受之以複。’”(《淮南子》卷十,劉文典先生《淮南鴻烈集解》,商務鉛印本,頁七)是《序卦》所說諸義,淮南王時已有之矣。
〔又注〕某筆記中謂,一仙人謂:下棋無必勝之法,但有必不輸之法。問必不輸之法為何?曰:不下棋。下棋為一動,動則必有吉凶悔吝也。
(五)易象與人事
宇宙間有諸事物,諸事物之發展變化,有如此諸公例。《易》之為書,依《易
傳》說,即所以將宇宙諸事物及其發展變化之公例,以簡明之象征,摹擬之,代表之,以便人之取法。《易》之一書,即宇宙全體之一縮影也。《係辭》雲: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卷八,頁三)
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卷七,頁十二)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周易》卷七,頁十)
聖人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以得其“象”;又摹擬此象,造為“器”,製為“法”;“民鹹用之”。故曰: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係辭》上,《周易》卷七,頁十一)
宇宙間諸事物,時時革新,時時變化;《易》摹擬宇宙間諸事物,摹擬其變化。《易傳》雲: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係辭》下,《周易》卷八,頁三)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係辭》下,《周易》卷八,頁七)
惟其如此,故《易傳》屢言“時”;事物之發展若至於極點則一變而為其反麵,故《易傳》屢言“中”。惠棟曰:
《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孔子作彖傳,言時
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象傳,言時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六卦。其言時也,有所謂:時者,待時者,時行者,時成者,時變者,時用者,時義,時發,時舍,時極者。其言中,有所謂:中者,中正者,正中者,大中者,中道者,中行者,行中者,剛中,柔中者。而《蒙》之彖,則又合時中而命之。……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時中。”孟子亦曰:“孔子聖之時。”夫執中之訓,肇於中天;時中之義,明於孔子;乃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也。其在《豐·彖》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在《剝》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皆時中之義也。(《易尚時中說》,《易漢學》,《續經解》本,卷七,頁四)
蓋儒家向來所說時中之義,至《易傳》而又得一形上學之根據矣。
〔注〕《易傳》屢言中,故可疑為至少其中一部分,係“子思之儒”所作。《文言》中之字句,且有與《中庸》同者。如《文言》乾初九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中庸》亦雲:“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九二雲:“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中庸》亦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文言》又雲:“夫大人者,與天
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中庸》亦言:“君子之道,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中庸》又言:“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中庸》對《易》,亦有信仰也。
《易傳》亦根據“物極則反”之義,與人以與《老子》所說相似之處世接物之方法。《謙·彖》雲: